第899节(1 / 1)

策行三国 庄不周 4702 字 21天前

袁权笑笑。“座次以功爵,显思身为邺侯,食邑千户,纵使不能高居席首,也不至于与武夫小吏同席。就算他想坐席首,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要有些理由。”

“献礼器这个理由够不够?”

“什么礼器?”

袁夫人瞪了袁权一眼。“吴王登基称帝时用得上的礼器。”

袁权眨眨眼睛,嫣然一笑。“姑母,你这可有点偏心了。真要说起来,那些礼器原本就应该有我家一半,剩下的那一半也该是战利品,显思早就该主动献上来了,私藏着本就不对。现在才拿出来,还想提条件,坐席首,是不是有些过分?”

袁夫人瞋道:“那我这张老脸呢?我这大老远的跑来,你总得给我三分薄面吧。”

袁权掩嘴而笑。“姑母亲至,岂止是三分薄面,简直是莫大的荣幸。不过这事我也不敢擅自作主,就连王后也不能说了算,要大王独断。这样吧,姑母在这儿住两天,我找个机会问问。”

袁夫人瞥了袁权一眼,神色有些不悦,眉梢轻扬,欲言又止。袁权看得清楚,又道:“姑母,我先给你说个笑话吧。”

“在你的眼里,我还不如一个笑话?”

“姑母歇怒,是我失言了。不过说起来,这笑话的主人来头着实不小,就算是姑母遇见了,怕是也要避让三分的。”

“是么?”袁夫人粉面含煞,几乎忍不住要发作了。

“姑母知道传国玺吗?”

袁夫人一听,气势顿时弱了三分,不免讪讪,好奇心却又大起,只是碍着身份,不好催问,只能等着袁权说。袁权便将孙策关于传国玺是不祥之物,不要也罢的轶事说了一遍,说完笑盈盈地看着袁夫人。

“姑母,你说这事可不可笑?”

袁夫人修剪得精致的黛眉微蹙,一时无语。孙策这套言论虽说惊世骇俗,却不能说没有道理。传国玺的确不是什么非不可的东西,甚至算不上什么古物,是如何演变成天命的代表的,谁也说不清。况且孙策早就声明过他不信天命,只信民心,对传国玺自然不会当回事。至于其他普通玉器,就算不如传国玺这般不待见,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至少不会像他们以为的那重要。袁谭想用这些从汉宫里抢来的玉器换一个尊贵席位,的确有些不自量力了。难怪杨彪反对,让她不要自取其辱。

见袁夫人不说话,袁权也没有再说,引着袁夫人上山,向稻香苑走去。

……

孙策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半天没说话。

这个年轻人叫贾穆,是贾诩的长子,相貌身高上依稀能看到贾诩的影子,但神情却完全不像。他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有些木讷,整个人的气质也与贾诩不同,褪去了高深莫测的光泽之后,只剩下粗砺,就像是被朔风吹得荒凉的西凉大地。

如果不是他自报家门,又带来了贾诩的亲笔信,孙策根本不敢相信他是贾诩的儿子。

这老贾究竟是有多心虚啊,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教,不知道毌丘兴看到贾穆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当然,毌丘兴能不能看出贾诩的心思都是个未知数。以他那个层次,要想猜透贾诩的心思实在太难了,能在事后反应过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文和先生在哪儿,最近可好?”

“多谢大王关心,家父在长安,与谢君在一起。”

孙策很惊讶。杨修被法正软禁之后,谢煚留在长安,独力支撑,主持长安的谍报工作,表现不错。他原以为是谢煚自己的本事,现在才知道背后有贾诩帮忙。这可是一份大人情。

“请大王莫要责怪谢君,是家父好清静,不愿声张,强请谢君保密的。”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以谢煚的手段,肯定不是贾诩的对手,贾诩让他不要声张,必然有拿捏他的条件,谢煚从大局出发,有所隐瞒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从制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违规。

孙策低下头,看了一遍贾诩的亲笔信,贾诩的信写得很短,淡淡几句,连长安的情况都没怎么介绍,像一个普通的朋友一样问候了几句,然后说了说凉州的情况。长安局势僵持,凉州的牛辅日子不好过,没有了中原运往西域的商品,牛辅的财源断绝大半,手里的战马也无处可卖,希望孙策能帮帮忙,最后附上了一份清单,是牛辅托他送来的礼物。

孙策看完清单,不禁莞尔,这些都是董卓从宫里抢来,又被牛辅据为己有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一百多件玉器。不用说,这不是牛辅的主意,这是贾诩的主意,牛辅没有这样的智慧,只有贾诩才能把握住时机,让利益最大化,偏偏还说得这么云淡风轻。

第2292章 内朝三老

“天下归德矣。”蔡邕坐在窗前,沐浴着温暖的冬日暖阳,一声轻叹。

宽大的书案上,几部书稿垒得整整齐齐,笔墨纸砚一尘不染。一杯香茗摆在手边,茶雾袅袅,香气萦绕鼻端。蔡邕宽衣博衫,披散着头发,神情舒散。刚刚泡完温泉,又坐在有暖气的房间里晒太阳,浑身暖洋洋的,气血通畅,面色红润,与白发相配,如神仙中人。

“大父,什么是天下归德啊。”周循走了进来,赶到蔡邕身后,捏起小拳头,熟练地为蔡邕捶背。蔡邕大笑,反手拍拍周循的小屁股。“什么叫天下归德?就是只要行王道,尚道德,百姓就服你,从四方而来,如水归大海。”

周循小拳头捶得又轻又快。“大父是说大王吗?可他征服天下用的都是武力,那些人都是打不过他才投降的。”

“放肆!”周瑜跟了进来,喝了一声:“不可对大父无礼。”

“你闭嘴!”蔡邕喝了回去,指指对面,示意周瑜坐,又拍拍周循的小手。“别怕别怕,有大父在呢。”刚刚还一脸凝视,转头便声色俱厉,对周瑜说道:“我乖孙儿说错了吗?豫州、兖州,冀州、幽州,哪个不是武力征服的?不用武力,你这个江陵督还有什么用?”

周瑜很无语,瞪了一眼躲在蔡邕身后吐舌头扮鬼脸的儿子,缓声道:“阿翁,话虽如此,也不能不有所分辨,要不然小儿无知,会以武为德,不辨朱紫。”

“你说得也有道理,这里面的道理很玄妙,一般人的确搞不明白。咦,昭姬呢,她怎么还不来?”

“昭姬她……有点不舒服,稍迟一会儿。”

“不舒服?”蔡邕坐了起来,神色紧张。“是不是太累了,病了?现在可是关键时候,病不得。”

“不是病,是……”周瑜吞吞吐吐,蔡邕着急,正要发怒,周循凑到蔡邕耳边,嘀咕了几句,蔡邕一听,顿时转怒为喜,一拍案几,险些蹦起来。“公瑾,昭姬有孕了?”

周瑜窘迫地点点头。蔡邕大喜,拍手而笑。周瑜出征,夫妻相距千里,只能鱼雁往来,蔡邕可有些着急。蔡琰二十多岁,正是适合生养的时候,不趁着这个时候多生几个,以后想生也没机会了。这次周瑜回来,蔡琰这么快就又有了身孕,蔡邕心情大好,强烈建议周瑜在家多呆几天。

周瑜连连摇头。“阿翁,益州战事还没结束,大王登基之后,我肯定要回去的。”

“那可不一定。”蔡邕抚着胡须,得意洋洋的摇头。“公瑾啊,我想来想去,这枢密院啊,除非是大王亲任,否则不太可能由郭嘉主持。郭嘉是大王心腹不假,但他格局不够,不能服人。”

“公瑾若是主持枢密院,恐怕损失最大的不是郭奉孝,是阿翁你呢。”蔡琰从门外走了进来,轻声笑道。蔡邕回头看了她一眼,见她虽然脸色不太好,心情却没受影响,放了心。他摆摆手。“我无所谓啊,一把年纪,还要什么官,回襄阳学院教书著史,挺好的。”

蔡琰在周瑜身边坐下,挽着他的手,笑眯眯地看着蔡邕。她知道蔡邕也很纠结。吴王要建翰林院,无论是学问还是资历,蔡邕都是最佳的翰林院祭酒人选,但内朝三院不能不考虑平衡,如果周瑜做了枢密院祭酒,蔡邕这个翰林院祭酒就肯定做不成了。为了周瑜,蔡邕肯定不会争,但要说他一点遗憾也没有,那也不太现实。第一任翰林院祭酒可是多少人要抢破头的荣誉,蔡邕如果主动退出竞争,不知道多少人要抚额相庆。

“公瑾还年轻,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回京太早了,还是阿翁再辛苦几年吧。”蔡琰说道:“再说了,我阿翁刚转大农,公瓘就转枢密院,也不合父子之义。”

蔡邕听了,哈哈一笑。“那你们说说,这枢密院祭酒会是谁?不会真由大王自任吧,他也忙不过来。还有,国是院的第一任祭酒会是谁?杨文先,还是黄公琰?我看最近黄公琰很活跃啊,大有志在必得之意。”

“都有可能,但也都不好说。杨公德高望重,身份又尊贵,担任国是院祭酒当然没问题,可是他自己愿不愿意,就不好说了。至于黄公琰,他的确很适合,能和他竞争的人不多,只是他为人刚直,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大王怕是也有顾虑呢。”

正说着,周峻快步走了进来,在阶下拱手施礼,汇报了一个消息,吴王派人来传诏,说朱儁到了建业,他要设宴接风,请周瑜前去做陪。如果蔡邕、蔡琰有空,也请一并出席。

蔡邕与周瑜互相看看,相视而笑。他们知道,第一任枢密院祭酒的人选定了。

……

随着朱儁到达建业,内朝三院的人选渐渐浮出水面。

枢密院首席长官称使,首任枢密使由朱儁担任。作为汉末与皇甫嵩、卢植齐名,而且又是硕果仅存的老一代名将,朱儁担任枢密使实至名归,无人敢有异议,就连原本希望能再进一步的郭嘉都心平气和的接受了。朱儁是会稽人,他出任枢密使让会稽人欣喜若狂,扬眉吐气。

吴郡人对此不屑一顾。你们这些会稽鸡得意之前,能不能看看国号是啥。

翰林院首席长官称大学士,首任大学士由蔡邕担任。作为海内最知名的通儒,蔡邕担任首任大学士同样无人质疑。他刚刚完成的史书《襄阳汉纪》虽然名义上只是一部草稿,而且是私家著史,却已经获得了无数人的交口称赞。比史书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学术的不断追求。他对这部史书并不满意,古稀之年还在修改,打算再接再励,再写一部新汉纪,从目前披露出的几篇文章来看,这部史书水平更高,史观、史论都让人耳目一新,有机会超过班固,直追司马迁的《太史公书》,成为新时代的史书标准。

国是院首席长官称大长老,以合国是院皆是老臣之实。首任大长老由黄琬担任。据说原本杨彪是最佳人选,但杨彪婉辞,并推荐黄琬出任,吴王从善如流,接受了杨彪的推荐,请黄琬出任大长老。

与朱儁出任枢密使、蔡邕出任大学士不同,黄琬这个大长老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原因很复杂,大致可分为表里两种,表是黄琬没有在吴国任职的经验,而且是个降臣,他能不能理解吴国的新政,很多人表示怀疑。里是黄琬是新出的官员考核体系制定者,他将他祖父黄琼初创的考功四科发扬光大,制定了很多细则,让各级官员很不适合,招致了不少怨言。

虽然不服的人不少,但也没人能推出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国是院有个硬性标准,必须是五十以上的致仕官员,致仕前官至二千石。换句话说,进了国是院就不会再出任实权职位,别说吴国眼下没有这么多的老臣,就算有,也没人愿意进国是院,他们还想再做几年有实权的官,为大吴发光发热呢。

闹腾了几天之后,大家也都渐渐接受了事实。除夕夜的新年大飨时,朱儁、蔡邕、黄琬就坐了孙策身边,接受众臣恭贺。杨彪虽然辞掉了首任大长老的荣誉,甚至没有来建业,但孙策还是给了他一个荣誉席位,由袁夫人代替,与朱儁三老坐在了一起。

宴会上,孙策正式宣布,从明日起不再使用长安朝廷的年号,改用吴国自己的纪年,即大吴六年。

众人心知肚明,这是与长安朝廷分割,准备建国的铺垫,孙吴建国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当即山呼万岁。听到这潮水般的呼声,朱儁、蔡邕、黄琬三人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有些心酸。那个他们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大汉王朝从现在开始就要成为历史了,剩下的时间不过是如何退场而已。

虽然很多官职还没有敲定,但文武大臣的座次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明眼人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郭嘉和周瑜并肩坐在了朱儁的身后,他们是枢密院的军师和将领的代表。坐在蔡邕身后的两人却是徐岳和黄承彦,一个是务虚的代表,一个是务实的代表,同时也表明了孙策对学术的态度。

坐在黄琬身后的两人却有些面生,很多人没认出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一个是张勋,一个是于吉。张勋原本在江南屯田,年纪大了,刚刚致仕。他这几年屯田对安定荆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安置关中流民功劳不小。于吉则是有名的活神仙,在中原四处传道治病,在建安三年的大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普通百姓中有不小的影响。

看到这两人,不少世家代表心里都有点打鼓。很显然,孙策请这两个人坐在黄琬身后,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两点:一是土地问题不能讨价还价,二是普通百姓是新朝最关心的人群,违背这两点的都有害国家大事,都是和新朝作对,绝不容忍。

第2293章 除夕之变

建安六年,除夕,长安,未央宫,椒房殿。

伏完、伏寿父女相对而坐,伏德等人跪坐在一旁,屏气息声。虽然新年将至,殿里却感受不到一点新年气象。皇长子穿着新衣,缩在保姆的怀里睡着了,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

“贵人,我伏家本是徐州世族,诗书传家,就算不做皇亲国戚,一样能活。如今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能……”

“如今是什么地步?”一直低着头的伏寿抬起头,红肿的眼睛盯着伏完,泪珠在眼眶里打转。“难道没有了荀彧、刘晔,大汉就不是大汉了?关中四塞,秦汉因此而兴,如今形势虽难,还比高皇帝封于汉中更难?高皇帝能打败真霸王,为什么我们不能打败那个小霸王?”

伏完长叹一声,苦笑无语。他劝了伏寿半天,伏寿说来说去就是这几句话。话是不错,但谁能当真呢,高皇帝能从汉中夺取天下,眼下却没人有把握凭借关中而与孙策争雄。建业传来消息说,不仅荀彧、刘晔投降了孙策,就连朱儁、黄琬、杨彪那样的老臣都成了孙策的座上宾。

大势已去,朝廷的那些老臣都在蠢蠢欲动,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杀进宫来?想当年,他们可是在袁绍、袁术兄弟的带领下烧过皇宫,再来一次又何妨。

他们哪一家没有子弟在吴国做官?

至于西凉人和宗室,同样靠不住。西凉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根本无法处理复杂的朝政,能保持如今的局面,没有像董卓一样大开杀戒已经很不错了,指望他们中兴大汉无异于与虎谋皮。至于宗室,就算大汉中兴了,又和伏家有什么关系?做为不能继位的皇长子,等待他们母子的只有死路一条。

道理很简单,伏完已经解释了无数遍,无奈伏寿就是不听。伏完真的气急了,如果不是多年诗书教化,如果眼前这个固执的年轻女子不仅仅是他女儿,更是先帝的贵人,他的巴掌早就上去了。

“那你说,怎么办?”伏完恼羞成怒,声音大了起来。

“我们可以……可以请中山王入京。对,请中山王入京,他现在无路可去,一定不会拒绝到长安来的。”伏寿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尖声叫了起来,伸手紧紧拽住伏完的袖子。“阿翁,你去请中山王,请他来长安主持大局……”

伏完挣脱了伏寿,眼神冷漠。“请刘备来长安?你还记得刘虞、公孙瓒是怎么死的吗?”

“那……那我们向蜀王求救,对,对,蜀王一定会来,他的夫人和孩子都在长安,他一定不愿意长安落入孙策手中……”

“蜀王的夫人和孩子在是长安,可是蜀王的长孙在江东。”

伏寿手足无措,再次放声大哭。

……

戚里。

卞夫人亲手捧着食案,来到小楼上,在杨修面前款款一拜,曹彰、曹植也跟着行礼。杨修也没动,微微颌首,笑道:“多谢夫人美意,修乃阶下囚,就不和夫人客气了。”又对曹彰、曹植笑道:“今天是除夕,本该送你们几个厌胜钱玩玩,可惜身不由己,只好欠着了,明年再还啊。”

“明年要加倍。”曹植笑嘻嘻地说道。

“对,要加倍。”曹彰用力点头附和。

“行,加倍就加倍。”杨修大笑。他坐正了身体,看了看卞夫人送上来的食物,特地拿起酒杯闻了一下,满意地点点头。“夫人有心了,居然知道我喜欢喝这酒。”

“是法军师说的。”卞夫人说道:“这酒也是他特地派人买回来的。”

“是吗?他怎么这么好心?”杨修起身走到栏杆旁,四下看了看,没看到法正的身影,便扬声叫道:“法孝直,上来喝一杯啊。”

“不了,今天还有事。”法正慢条斯理的从下面走了上来,衣冠整齐,身后的亲卫也全副武装,一副要出门的模样,他看了杨修一眼,咧嘴一笑。“你慢慢喝,多品一品。这瓮酒喝完了,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喝,又能不能喝到。”

杨修眉毛一挑,呵呵笑了两声。“怎么,你终于做决定了?”

“我法正何许人也,岂敢决定你杨长史的生死,这么重大的事,自然要由蜀王亲自决定。”法正笑容很灿烂,眼神却有些阴冷。“忘了告诉你一件事,蜀王已经到了关中,我马上就要去接他。”

杨修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转身回到席上,取水净了手,又用布擦干,抓起一把米饭,捏成团,看看愤怒的曹彰和茫然的曹植,笑道:“我要开动了,吃饱了好上路,你们不吃点吗?”

卞夫人一声轻叹。“长史毋须过虑,蜀王虽至,却不见得会伤害长史,只要长史……”

“只要我配合他吗?”杨修哈哈一笑,将饭团塞进嘴里,咬了一大口,又拿起一只鸡腿,啃了一口,连连点头。“没想到夫人还有这样的手艺,若有机会,说不定还要劳烦夫人。”

“只要长史不嫌弃,妾随时为长史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