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节(1 / 1)

而银行的第一项业务就是和朝廷合作,借给它高达百万的银子,可谓是大手笔。

兴朝建武元年,第一个银行建立,取名为‘兴朝银行’,开始看客金融业务。

待京城稍恢复平静和后,很快就迎来了兴朝建国,建武帝登基。

抛开诸项纷纷扰扰,在登基前发生了一件大事,有庞大的船队到达了开封河岸,报说是有海外各国听闻新皇登基,前来朝拜恭贺,并送上本国奇珍异宝作为礼物。

开封城上笼罩了许久的阴霾终于露出一丝曙光,全城都轰动了,很快的传遍天下。

在通往皇宫的大道上,百姓们见到了形貌衣饰,风俗语言异于汉朝的外国人,那些海外人士身后带着献给新皇的礼物,长长的一串。

这就是八朝来邦,四方恭贺,是何其盛大的事!

想孟朝时何等憋屈,在四方夹缝中生存,早已失却了□□上国的赫赫威名。如今新朝刚立就有外邦来使朝贺,这是不是表明兴朝当立,得天意庇佑,是老天爷的旨意?

百姓们虽然刚刚赶下了废帝,迎了永宁侯当皇帝,但是事后心里难免不安,他们做的是不是对的,永宁侯是不是配当皇帝?原谅他们只是长于封建社会的古人,先前凭一时激愤行事,过后不由忐忑。

这时,海外使团的到来安了他们的心,在他们眼中分明是祥瑞之兆,昭示的以后一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怎么不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也一扫消极萎靡之态。

这一切都是韩缜的授意,所谓的海外之民是真的,但是不是真的都是各国的使臣就不一定了。

凌志在海港经营日盛,自己也踏足海外异国之地,经常和海外之民打交道,也引得几个东南亚沿海的小国对孟朝心向往之。他们的国王派出了使团拜访,想和孟朝建交。

韩缜收到消息后,就让凌志赶在登基大典前赶到京城,给新朝的建立造势。

这里面一部分是真的使臣,另外一部分是凌志找海外人士假冒的,按一个国家的名头伪装,反正也没有人听得懂他们的语言。

因此看上去队伍庞大,令人惊异兴奋!

同时,随船带来的还有数量庞大的粮食物资,一定程度上解了京城粮食紧缺的燃眉之急。

君权天授,既然自家父亲要做这个皇帝,那就确保他毫无争议的坐上皇位,一切成定局无人可动摇。既添了一层光环,同时也稳定了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这些都是差强人意的旁攻,最重要的还是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吃饱穿暖。百姓的想法有时候是很朴实的,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谁当皇帝无所谓!

等建武帝御驾亲征后,韩缜一头栽进了建设兴朝,改善民生的计划中,还要努力做好建武帝后方的钱袋子,随时保证他的后勤充足!

赋税方面在经过甄太师主持的田赋税收改革后,形势趋于稳定,大大缓解了矛盾,韩缜也不想轻易再动这一块。如今国家急需的还是稳定发展,再对土地对手只怕会引起动荡,他倾向于等时间流淌过后,能用一种更适宜灵活的手段置换地主的土地,慢慢的实现土地的国有化。

韩缜从来不是一个大胆冒进的人,步子迈大了只会扯着蛋,他更愿意暂时搁置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说。

官员吏治方面,韩缜命李钦为吏部尚书,清查官员任上腐败,建立考核制度。多启用实干的能吏,淘汰无能的官员。比如成立廉政部,对官员加强监督,鼓励官员财产公开,添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

古代更多的是百姓对官员的敬畏,做官浑然不是为国为民,而是成了老百姓的天。只要当了官,就是一个天一个地,高低贵贱立现。

吏部增添了一项工作,就是考核官员的思想教育,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什么是为民做主,官员的本质是履行国家的管理职能,为百姓做事。你们的俸禄,都是来自于百姓的赋税所供,百姓才是你的衣食父母。

不管官员是不是真的认同这个观念,起码给记进心里去,还得背熟了,通过考试才能上任。就像是一根线,时不时的提醒你,如果有人能心怀敬畏而践行,也算起到作用了。

同时,礼部在科举试卷上减少对书本理论典章的考核,而是更倾向于实干民生,比起文章妙笔生花花团锦簇,更重视朴实言之有物。

另外,他考虑以后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撤销或削减学子取得功名后不纳税不徭役的特权,减少隐户的滋生。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只是计划。

兵部更是忙得团团转,下去地方军营调访查证,凡是疏于操练的加以申斥,监督协助操练军队训练士兵。各大相邻的州府时不时的进行演武对赛,最后从各州挑选最厉害的部队,最后齐聚京城比武,胜了的奖励优厚。各军营热火朝天的操练训兵,尚武气息浓重,带着普通的老百姓也喜欢锻炼身体。

总是,就是训练,训练,给了足够的军饷,你们好意思歇着!

而韩缜最重视的无疑是工部,全国技艺最精湛,技术最高明工匠师傅都在工部,他们其中不凡有才智有创造的发明家。只是,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匠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技术得不到发展。

有伟人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创造性的日新月异的技术,武器的研制,农具的开发,包括各方面的改进,那将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韩缜私人拥有一支从各地重金聘请来的人才队伍,他将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挖出适合这个时代的部分,在他们的配合下一点一点的进行研究,期望得到有用的东西。

他牵线两方合作,同时下令重金悬赏有技艺的工匠,从全国征集人才。给予那些人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也不吝于官职封赏,只要你有这个能力。

韩缜不在乎金钱,更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哪怕千金万金也不在乎。

顿时全国的工匠蠢蠢欲动,很多人跑去各地衙门碰运气,有大胆自信的甚至亲赴京城,一时千奇百怪的想法层出不穷。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晚安!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初淼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快乐的叶子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8章

兴朝建武三年,金国不堪兴朝和蒙古的两厢夹击, 国土急剧缩水。困囿于君皇昏庸, 奸臣当道, 在乌延利的一手推动下, 决议迁都。抱着最后的家当,朝廷向北迁移,回到了金国的龙兴之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

而建武帝率军取得了中都大兴府,一口气拿回了燕云十六州的幽州, 顺州。正式驻军大兴府(北京), 以此为据点, 对抗侵扰的蒙古骑兵和不甘失败的金国残兵。

在建武帝武力抗衡的时候, 韩缜还不忘继续交好蒙古部落中的主和派,挑动蒙古内部的对立情绪。如果敌人太强盛了,那不妨从内部攻破,事半功倍。

在金国势弱之时,蒙古不得不停战梳离内部,而且他们也占了金国不少的好处, 也需要好好消化。

无独有偶, 在持续三年不停的作战后, 建武帝也停下脚步休养生息, 三国难得的维持了暂时的平静。

建武帝韩重实在是史上最不想皇帝的皇帝, 哪个皇帝会这么心大不管不顾的亲征在外,将国家大事一股脑的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难道他就不怕太子等不及要名正言顺的掌权,会断了他的后路吗?要知道所有的后勤军备都在太子手中握着, 一旦起了什么念头,真是最便宜不过!

然而事实就是建武帝非常的信任太子,他从不过问儿子在朝中如何主事,给予他最大的方便,当然不要催他回京最好了!

金秋十月,建武帝韩重带兵回朝,太子韩缜率文武大臣出城门迎接。

韩缜望着骑在马上的建武帝,岁月给他舔上了一丝风霜,然神情犹是懒洋洋的,嘴边带着一丝放松的惬意。

建武帝垂眸望着气质更成熟从容的儿子,眼神中有着欣慰还有着一丝心虚,他哈哈笑道:“在城里等着不就好了,何必在这里等!”

韩缜冷冰冰一笑:“父亲远去边关三年劳苦功高,可不是让儿子望穿秋水思念不已,我等不及早点见到你!”他咬牙,眼刀冷嗖嗖的一下一下瞟着男人。

有这么当爹的吗?把刚开国的新朝丢给儿子就跑去打仗,一打就是三年,任他怎么催都不回来的,自己还得着苦心建设国家之余,绞尽脑汁的给他筹措军费。

如果建武帝出现在他面前,他一把将奏折扔他头上,太子谁爱当去当,他受够了!

面对着儿子满腹怨气的小眼神,建武帝难得的有些心虚。他一心一意的奔着打仗,将一滩糟乱都丢给了儿子,面对着新旧朝廷更替的政局,心思各异的朝臣,还有四方官员的试探,要坐稳朝堂,还要将事情照着自己的想法施行,其中所花心血可想而知。这么一想,他好像还真的不称职,何况在这么繁杂的环境中,儿子即使口头反对在最后还是支持了他的行动。

啊呀,建武帝伸手摸了摸鼻子,抬头望天企图避过谴责:“时候不早了,我们还是快点回城吧!”

一干大臣在后头恭候着,眼神不时的偷偷打量这对父子的交锋,是关系一如往初亲密无间,还是另有心思,嫌隙陡生?建武帝的归来肯定会给朝局带来动荡,这对父子会不会争权,他们到时又该站哪边?

一个个试图从短短的两句话里分析出自己想要的,心眼滴溜溜的转。

韩缜优雅忍让的笑,翻身上马跟在建武帝身边,翘唇道:“真是委屈父皇了,让您跋山涉水的回归京城,不容易啊!”

就是变了身份,韩缜一如既往地喊‘爹’,间或来一声正经的‘父亲’,一旦叫上‘父皇’摆明是生气了。

建武帝眯了下眼,含蓄的微笑,低声道:“为父这不是想你了吗?我儿长大了,父亲很欣慰啊!”他不动声色的打感情牌。

“想我?”韩缜有趣的一笑。转而变了脸色,冷淡的道,“不是因为我写信说研制出了新的火器,你才迫不及待的回来一睹为快吗?”

要不是有利于战事的进行,见猎心喜,建武帝恐怕还在燕京蹲着吧!

建武帝转了转眼珠,身躯在马上一本正经,却压低了声音道:“给点面子,别逼我发火啊!”

韩缜一噎,这是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还是打算软硬兼施啊?

“不给面子又咋的?”横了他一眼,韩缜老神在在的斜眼问,“打我啊?”

建武帝憋屈,龇牙一笑哄道:“瞧你说的,我哪敢啊?你我爷俩谁分谁啊,捧着你还来不及呢!”

没办法啊,有钱的是大爷,后勤物资军粮器械都在韩缜的手里握着,不想士兵空着肚子打仗,就不能得罪这个小祖宗!

要说建武帝最大的遗憾,就是父子两人在如何应对外敌上的分歧。韩缜的性子一贯是求稳,以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收获,需要付出的就是耐心和时间,在建武帝看来儿子难免欠些锐气。

时间不等人,多少英雄好汉错失功业,一腔雄心尽付流水!男儿在世,当横刀立马醉卧沙场,方不负一世人生!

而这些韩缜是无法理解的,千秋功业固然动人,然而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当下的才是真实的。百姓的笑颜,安逸的生活,一遭破碎将会是多么的痛苦。

建武帝想要的功业是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去取得的,而明明有更好的不需要牺牲的办法,为什么急功近利?如果不是他还能有办法应付局面,建武帝根本就是要拖垮整个帝国去满足他的战争欲。

消灭外敌开疆拓土固然激动人心,珍惜而今也是一种幸福。

幸运的是,最艰难的三年挺过去了,只要建武帝不想着一气呵成,朝廷将会是最坚固有利的后盾。

建武帝进了城没有急着去看武器,而是朝着永宁侯府去,拜见父母。

对于老侯爷宁愿舍弃荣华富贵固守永宁侯府的固执,甚至将他们父子移出族谱的举动建武帝尽管颇有微词,但是还是保持了最大的克制给予尊重。

至于韩缜,他本来就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土著会对这些看重,只要老侯爷还是他的祖父,自己还是可以随时进出侯府,那就无所谓。

而且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照以往惯例大肆封赏族人,对亲人加恩封爵。因为和帝皇的裙带关系就能享有百姓供奉荣华富贵,是韩缜所不赞同,无功不受禄。

如果他不能达成废除帝制的目的,如果他有当皇帝的一天,他会依此对待以后的血脉。除了供养子嗣长大,等成年后只给予虚爵,除了一个名头其他的需要自己自食其力。想要站得高,就自己去努力。

对于建武帝的到来,永宁侯府既激动又压抑,激动的是帝皇临府皇恩浩荡,压抑的是他们身为亲眷却不能沾皇帝的光。

几个爷们不知道该是怨恨老侯爷好,还是埋怨建武帝的不通人情,视手足骨肉为无物!

其实永宁侯府出了个皇帝,虽然几个兄弟没有爵位,但是京里也没有人敢小看他。现在的永宁侯府已经是一流世家,凡是府里的人走出去莫不是让人尊着敬着,可是这怎么比得上正大光明皇族的名头。

在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后,几个兄弟是自怨自艾,厌弃冲天。还有受着房里女人的埋怨,怨期望落空,本来指望的王爷,王妃的高贵身份都成了泡影。

建武帝嫡长子韩维沉默的接受了事实,几兄弟中恢复得最快的庶房四爷韩质,他本来就身居朝中高官,没了王爷当还有个官位,而且到底是帝皇兄弟,就没有人可以压着他,只要做出政绩官途是一路畅通。

而另一个风光的就是韩纭,因为有对敌蒙古的战功,另外封了个忠勇候,别府令居。

除了韩纭,小一辈的其实前途都不差,只要肯努力机会是唾手可得。

见过了父母,建武帝不顾府中热情挽留,摆驾回宫。

建武帝倒是不顾劳累想一窥韩缜着人研制的新式武器,韩缜好不容易劝住了:“回宫修整一下吧,你不累,随侍的人也该累了!”

建武帝遗憾的点头同意。

一到永宁侯府,建武帝就挥退了迎驾的大臣,就留着保护安全的亲卫队。没有了兴师动众的架势,身边清爽了不少,溜溜达达的就出了府。

对建武帝回京韩缜没有搞什么盛大的仪式,侵扰了百姓反而不美,压下大臣的建议一切从简。除了城门清出一里派出城中代表迎接队伍进城,其余人该干什么还是什么。

所以此时他们一行人迈入热闹的街道,除了有些人好奇的眼神,认定身份尊贵也不会联想到刚回京的皇帝身上。

刚回来就直奔永宁侯府,建武帝还没有好好打量京城,现在一看改变颇多。

京城里更热闹繁华了,往来的百姓脸上是满足放松的笑容,他们谈论着今天皇帝归京的大事。对着皇宫的方向翘首而望,神情有着崇拜感激,还有热烈,看得建武帝心里泛起了异样。

他挑了挑眉,什么时候他在百姓的心中如此有存在感了?

一张纸递到了他的手上,韩缜示意他低头看,眼中含着谑意。

建武帝摊开这张份量不轻的纸,上面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隔成错落有致的方块。上方正中印着粗大的几个字——兴朝官报。

而其中最先印入眼帘的就是特意放大的标题——《防御外敌的英雄,马上征战的皇帝——建武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