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记_分节阅读_425(1 / 1)

千山记 石头与水 3236 字 1个月前

齐王的吃惊毫不掩饰的表现了出来,他几乎不能置信的望向自己的二舅谢柏谢驸马。谢柏目光平和,徐徐道,“殿下,不要只看眼前,帝王有手段,于天下苍生不是坏事,当年靖江亦不过小小藩王而已,因朝廷不能节制,靖江步步坐大,最终引来江南大乱,非但生灵涂炭,靖江亦事败身死,其子孙结果如何?”

“这是往远里说了,殿下们自然非靖江这等谋逆之人,但经靖江之乱,不论朝廷还是陛下,怕都会对藩王有所节制。恕我直言,此事,倘殿下去找内阁为援,怕内阁之人也不敢应殿下此请的。”谢柏眼神恬淡,看齐王神色,就知齐王当是寻过内阁之人了。谢柏温声道,“再说世子留帝都之事,殿下当为世子长久考虑,世子在朝廷,有陛下看着,自然与陛下与诸皇子情分亲密,将来承袭王位,安能不顺遂呢?”

齐王的脸色此方渐渐缓和了下来,起身对谢柏行一礼,道,“若非二舅指点,我便要钻牛角尖去了。”

谢柏道,“当局者迷,何况事关贵太妃,殿下难免心焦。”顿一顿,谢柏道,“贵太妃若因向太皇太后尽孝留在宫里,将来,也是大功一件。”

齐王正色应了。

晋王齐王,原本走的并不亲近,但因此次太妃留宫一事,便格外的亲密起来。

楚王无此烦恼,楚王生母早逝。

二人原本觉着,留下老娘就够不近人情了,突然之间,儿子也要留下,这可真是……

而两位王妃,原本觉着,留下婆婆倒没啥,自己在王府当家做主这些年,哪个愿意有个贵太妃的婆婆压脑袋上呢。所以,二位王妃嘴上不说,心里倒乐见此事。但,突然听丈夫说要把儿子留下,齐王妃还好,她嫡子的数目虽不及楚王妃,但也比晋王妃这只有一个嫡子的强许多。晋王妃才是催心肝呢,就这一个儿子,难不成还要留在帝都,自己与晋王带着一屋子侧妃庶子去封地不成?

晋王妃顿觉被人摘了心肝。

赵时雨还得极不放心的叮嘱晋王一句,“勿必要同太妃娘娘说,一定要好生服侍太皇太后,把太皇太后服侍好了,将来必有美名。但,若有个万一,不要说贵太妃一辈子的名声完了,连带殿下也必要受到牵连的。”赵时雨没有谢柏的乐观,谢柏的判断是建立在对谢皇后了解的基础上的,但赵时雨对谢皇后的观感明显更加严酷。赵时雨甚至怀疑让诸太妃留宫是帝后二人设的连环套。所以,既是要留宫,必得将太皇太后服侍的无微不致方好。不然,倘太皇太后有半点不是,非但太妃要葬送进去,连带王府也要不保。所以,像那种把太皇太后照顾死,然后,着紧与儿子团聚的事,最好是想都不要想,那会正中帝后下怀。

晋王也知这其中轻重,道,“你放心吧,我会进宫与母妃亲自说的。”

晋王这里与齐王达成一致,晋王妃就开始在府里哭天抹泪,晋王道,“你看你,你要是不愿意,那让大郎留下。”晋王长子为庶出。

晋王妃舍不得儿子,但更不能让庶长子留下,拭泪道,“我还没与儿子分别过呢,还不让人哭一哭了。齐王府留下世子代齐王尽孝,咱们大郎虽好,但若让大郎留下,置二郎于何地呢。”

晋王叹气,道,“在家哭一哭就罢了,把二郎留下,母妃那里也能多几分开心。”

晋王妃点头,“我晓得。”以前可看不出谢皇后是这种心肠来啊,以前谢皇后不都是修桥铺路做善事的么,如何突然这般不近人情起来,要生离人家父母妻儿呢。

晋王妃深觉看错了谢皇后,尤其诸公主王妃在谢皇后这里说话时,大家说到诸太妃在赵谢二位太妃带头下上书请旨,请新君恩准他们留在宫里,继续服侍太皇太后,以尽为人媳的责任。

这道上书先呈到谢皇后这里来,谢皇后转交陛下,陛下示以百官,百官称诵太妃们贤良,然后,陛下大赞诸太妃品行,除了言语上的赞美,陛下也来了些实际的,直接太妃太嫔集体大升迁,如赵谢二人都是贵太妃,如今升为皇贵太妃,余人皆是上升一级,各供奉自然也要按品阶升上来的。

是的,最终,太妃留宫之事,是太妃们自己上书请求的。既成全了自己的美名,也未令新君的违逆先帝遗言的为难。

当然,新君给太妃太嫔集体升职,也稍稍安慰了太妃太嫔们那颗酸楚老心。

谢皇后在凤仪宫说到此事时都说,“皇贵太妃她们时时不忘贤孝美德,当为我等表率。我想着,如今出了先帝的孝,皇贵太妃们升迁,眼下几位王妃都要随藩王就藩的,太皇太后那里不好打扰,老人家也怕吵闹,不若在我宫里开几席酒,咱们热闹一回。”

大家自然都说好。

楚王与楚王妃商议之后,也是把世子留在了帝都,楚王并不担心,他与新君关系极佳,何况,如今细思量,将世子留帝都也是一件好事,现下让世子与新君关系处好,将来袭爵便是顺理成章了,就是他们藩王,也能了解帝都消息,省得离了帝都便闭塞起来。

楚王还选了几个心腹留在帝都辅助儿子,当然,也拜托五弟夫妇,多照顾儿子,该打打该骂骂,有什么差使,只管交给这小子去历练什么的。

连穆延淳都想着,要是哥哥们都像四哥这般善解人意就好了。

虽然哥哥们不都善解人意,但该做的,也都做了。

穆延淳也松了口气,不得不说,把太妃世子留在帝都,穆延淳亦所乐见。

就是太妃们想着孙子在帝都,心下少不得多了几分安慰。

该给的恩典,穆延淳一样不少,譬如,去藩地得建王府,便一家拨了十万两银子。这银子不是很多,如果想建什么奢侈王宫,那是不够的,但当年穆延淳就藩闽地,他的闽王府也不过这些银两。

还有,大哥家二侄女的亲事,穆延淳也问了晋王,穆延淳道,“要是大哥你有相中的人,与朕说一声,朕好赐婚,二侄女亲事也体面。”

晋王也很关心二女儿的终身大事,道,“王妃也是挑花了眼,今儿觉着这个好,明儿觉着那个好,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不如陛下给我拿下主意吧。”

穆延淳道,“咱们温安这样的好姑娘,嫁谁是谁的福气。”

晋王笑,“那我就把这丫头的亲事托给陛下了。”

穆延淳便应承下来,道,“永定侯上了致仕的折子,永定侯世子也是个稳当人,他家长子亲事未定,我瞧着,那孩子不错。大哥与永定侯世子既为郎舅之亲,温安与世子之子也是表兄妹。待日后,温安之子亦有爵位可承,倘你们愿意,朕便做这个媒人,如何?”

穆延淳把方方面面都说到了,晋王自是欢喜,笑道,“陛下做媒,也是温安体面,臣兄再无二话,还得谢陛下一杯媒人酒。”

穆延淳一乐,与晋王说起西宁关的事来。

西宁关不是太平之地,当初,穆元帝把长子封于晋地,不得不说,亦是对长子的信重。今诸王就藩,穆延淳最不放心的,也就是西宁关了。

君臣二人说了半日,及至中午,穆延淳留晋王共用午饭,兄弟之间其乐融融。

穆延淳回头同谢莫如说了给温安郡主与永定世子之子赐婚之事,谢莫如颔首,“果然极般配的亲事。”

穆延淳给人恩典向来是不小气,当然,他夫妻二人做得这留太妃藩王世子于帝都之事,也颇够看的了。穆延淳召来永定侯说了些贴心话,主要是赞扬永定侯这辈子功绩的,虽然永定侯打过败仗,但这是个稳妥人,后来也立了战功,挽回了尊严。如今人老了,要致仕让爵,于情于理,穆延淳都会给永定侯府该有的体面。

论完了永定侯这辈子的功绩,穆延淳就问了永定侯嫡长孙的亲事,然后说了做媒的意思。说来,开始穆延淳没说明白,还叫永定侯心下一荡,以为陛下要把昕哲公主许配给孙子呢。一想至此,饶是永定侯这把年纪也有些飘飘然了。然后,听到穆延淳是要给长孙和温安郡主做媒,永定侯那颗荡漾的老心方恢复了平静,但面儿上仍是极激动极感激的,虽不是公主,郡主亦是体面哪。永定侯谢了穆延淳赐婚,高高兴兴的致仕回家了。

他们这些世袭侯爵府,袭爵是重中之重,在此际赐婚,可见儿子袭爵是没问题了。就是孙子的爵位,只要孙子不犯蠢,将来袭爵亦是十拿九稳。

穆延淳所赐这桩亲事,谢皇后都说好,至于晋王妃,闺女嫁给娘家侄儿,她更没意见。当初晋王妃也考虑过娘家的,只是,二闺女原本定的是婆婆赵太妃娘家赵国公府的亲事,后来赵钦死了,这亲事自然作罢。赵家亲事,晋王妃十分不乐意。后来她考虑过娘家永定侯,又怕婆婆多心,方则没提罢了。

今陛下赐婚,委实皆大欢喜。

当然,至于婆婆欢不欢喜,那就不晓得了。

晋王妃也不在意了,反正都是陛下赐婚。晋王妃少不得多见一见侄子,觉着侄子是怎么看怎么顺眼。

因穆延淳赐婚,且,永定侯致仕,穆延淳也做足了挽留姿态,君臣二人来了个三辞三留,最终,永定侯体面致仕让爵,自己升为老永定侯颐养天年了。自己儿子也顺利袭爵,连儿子给孙子请封世子之事,穆延淳也一并允了,故此,永定侯府称得上三喜临门。

晋王妃见娘家体面,对新君夫妇的不满也消减了些。她也想明白了,让儿子留在帝都也好,待儿子生了孙子,争取求个恩典,让孙子与皇孙一并念书,培养感情,也不赖。

事情就是如此,你往好里想,看到的就是好处,往坏里想,看到的就是各种悲催。

太妃留宫之事顺顺利利的确定下来,穆延淳还私下谢了妻子一回,道,“要不是你提这事,我再想不到的。”

谢莫如,“陛下待人宽厚,凡事都往好里想,陛下偏儒家一些。我则习惯了凡事往坏处想,故而,凡事喜先留后手,偏法家一些。”

穆延淳揽住妻子肩头,笑,“所以才说我们有夫妻缘。”又感慨一回,“父皇的眼光当真是极好的。”

“是啊。”谢莫如也笑了,心胸对于一个帝王至关重要,一个有心胸的帝王要胜过一个惊才绝艳而心胸狭隘的帝王。此事解决,夫妻二人在凤仪宫什么都没干,就倚着凉榻,高高兴兴的喝了一下午茶。

太妃世子留帝都一事,让朝中大臣真正明白了新君的手段,就是诸藩王,也格外恭顺几分。

如同穆延淳要适应他新君的身份,藩王也要进一步适应自己的身份,自己藩王的身份,包括,现下坐在皇椅上的,不只是诸位藩王的兄弟,也是帝国之主。

对待帝国之主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如果先时大家还不明白,那么,经太妃世子留帝都一事后,想必都明白了。

当然,诸藩王可能始终不大舒服,毕竟,适应是需要时间的。不过,内阁诸人却是欣喜于新君的作为,靖江之乱留给朝廷的前车之鉴,让内阁对于藩王多了一层警醒。

说到底,太妃世子留帝都之事能这般顺利,少不了内阁的支持。

譬如,内阁唐相第一个站出来说太妃贤德,然后,御史台这次不搞攻击了,铁御史也出来说太妃孝心可嘉。大家为了让太妃世子留帝都,甚至默契的没有多提先帝遗言之事。

毕竟,不论朝廷还是百官,都更需要一个有手段有作为的君主。

如此,不论藩王、太妃,还是藩王世子,算是给新君夫妇连带内阁重臣联手给坑了一把。

接下来,帝王先是给八王九王赐婚,一位是礼部侍郎之女,一位是户部侍郎之女。然后,连带尚未分封的七王,分别给了封地,七王封了鲁王,八王封了陈王,九王封的是宋王。这几人的藩地,不论从地理还是大小上,都无法与晋王齐王楚王相比的。这倒不是新君刻薄弟弟们,实在是,得为国家考虑啊。何况,七□□三人母族出身不高,且年岁尚小,封地自然不能与哥哥们的相比。

想到刚死没几天的六王,七□□都感激的接了封地,高高兴兴的谢过哥哥的赐婚。

此时,如晋王齐王,都得感激他们娘把他们生得早,排行在前,还是亲爹活着时给的分封,都是要紧地方不说,封号也响亮。这般一想,诸人愈发怀念先帝了。

新君只作不知,倒是新君改元之事很是让藩王们心下暗笑了一回。

一般来说,新君登基时,会继续用先帝的年号,待第二年,就要改元了。改元之事,自年头大臣们就开始提,结果,直到现下,新君才选中自己的年号——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