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花开秋来晚_分节阅读_44(1 / 1)

木樨花开秋来晚 烟秾 3066 字 1个月前

白色的招魂幡随着春风在不住的摇晃着身子,好像在召唤那并未走远的游魂,而清凉寺高僧们敲着木鱼念着经文,竟似那亲人的殷殷期盼,让人听了心中酸涩难受。

赫连铖木然的坐在那里,身后跪着一片穿着缟素的人,众人匍匐在那里,谁也不敢大声说话,唯恐让赫连铖心中烦乱。

太皇太后的头七已过,本来按着规矩,该扶柩往皇陵去了,可赫连铖却将这法事又延长了七日,只是让清凉寺的高僧们继续念往生咒,从早到晚都不能停。

此刻赫连铖心烦的原因,是上官太傅与宗正南安王一起过来请示国丧之期。

他想学汉人礼仪,让大虞举国服丧三年,上官太傅脸色一变,与宗正南安王对视一样,两人即刻阻止:“皇上,这大虞的规矩,就连皇上驾崩,也只是国丧七七四十九日,太皇太后如何能用这三年国丧之制?”

赫连铖很平静的看着上官太傅,没有说话,宗正南安王跪伏于地:“皇上,万万不可。”

“朕看在上官太傅乃是朕的帝师才不与他计较,南安王,你难道准备倚仗皇叔这身份来支使朕不成?”赫连铖声音冰冷:“规矩都是人定的,朕想破了这规矩又如何?不是说朕是天子,金口玉言吗?为何朕说的话,你们却总是要反对?”

“皇上,不是这规矩不规矩的问题。”上官太傅十分为难,对于天下百姓服国丧三年这桩事,他也是不赞成的,这里头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实在太大了,绝不是因着慕华寅提起他便要附和。

天下服国丧三年,且不说百姓们不能听戏玩耍,不能嫁娶,就是连那夫妻之事都不能行,若是在这国丧期间生了孩子的,疑虑要捉入监牢治罪,官员被捋去官职,百姓要服苦役。

三年之内没有繁衍子民,这对大虞还是会有些不利,断了三年的子民,劳动力减少,对于大虞的休养生息会大有影响,尤其是位处长江以南的南燕,最近又悄悄有抬头之势,若是两国交战,死伤定然甚重,如何去补上这么多青壮年劳力,这还是一个问题。

国丧三年,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上官太傅摸了摸胸口,那里有隐隐的痛——哪怕是拼了老命,自己也要阻止皇上做出的决定。

“皇上,老臣知道你对太皇太后的一片孝心,可三年国丧实在是不可为!”上官太傅匍匐在地,眼睛不敢望赫连铖:“皇上还记得老臣曾教授的《孟子。公孙丑下》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是皇上要一意孤行,只怕会民生怨言,民生怨言,只怕这大虞江山根基不稳。”

灵堂里一片沉静,狂风吹得招魂幡呼啦啦的响,好像要将什么刮到天边一般,凄厉的狂叫声与那诵经之声相互呼应,似乎有阵阵回音。

上官太傅趴在那里,没有听到赫连铖的回答,小心翼翼抬起头来,却见赫连铖正在用手撕着纸钱,仿佛他只对这一桩事情感兴趣,世上其余的事情,他都没有心思。

“皇上……”上官太傅几乎要哭了出来,皇上怎么能这样呢,太皇太后大限到了,撒手去了,这也是她的命,总不能让大虞臣民为了她,三年不得嫁娶不得繁衍子息。

“上官大人,南安王,你们且先回去罢。”赫连毓轻手轻脚的爬了过来,朝两人眨了下眼睛,压低了声音道:“母后会劝皇兄的。”

“那……”上官太傅看了赫连毓一阵子,无奈的叹息了一声:“还请太原王与太后娘娘多上些心了。”

先皇曾经想立太原王为太子,现儿瞧起来,先皇最初的选择似乎并没有错,上官太傅从地上爬了起来,一边回想着他这些年来教授几位皇子念书的情景,看来看去还只有太原王聪明伶俐又有仁义之心。

皇上……或许跟他幼年的遭遇有关,生性有些暴戾,有些横蛮不讲理,也几乎听不进人的劝告,若是他占理倒也罢了,可多数时候他却是不占理的,少不得他来费尽唇舌劝着他听从众人的提议。

就如眼下这件事情,怎么说也不能让臣民们服三年国丧,上官太傅一边走着,一边忧心忡忡的看了南安王一眼:“南安王,这些日子只能拜托你多来与皇上协商。”

“我能怎样?”南安王愁眉苦脸:“他连上官大人的话都不听,又岂会听我这皇叔的话?”

两人走回大司马官邸,坐在大厅里的人悉数聚集拢来:“如何?皇上定了几日国丧?”

“几日?”南安王苦笑一声:“三年。”

“三年?”众人惊呼出声,皆是瞪大了眼睛,真是万万没有想到,皇上竟然要大虞臣民服丧三年!

有些人当即就在打小九九,自己家里的孙女还没嫁呢,是不是赶紧与亲家商议着,借孝办了亲事。可是转念想到这国丧三年,夫妻之事都不能做,那成亲与不成亲,完全没有什么两样——反正不能生孩子。

“咱们别着急,等大司马来了再说。”有人稳了稳心神,想到了慕华寅,皇上有些惧怕于他,现儿他又是商议政事的主心骨,等着他来了,一切就好办了。

慕华寅今日来得稍迟,到了官邸,坐立不安的一干人等都围拢过来:“大司马,这事儿非得你来拿主意才是。”

听着众人七嘴八舌将这事情说完,慕华寅笑了笑,有些人暗地里对自己颇有不忿,这时候他们就会推着自己去做出头鸟了?只不过既然大家都来找他拿主意,那说明自己在群臣心中还是有威望的。

“国丧三年,万万不可。”慕华寅点了点头。

三年断了子息后代,军队里可能都会招募不到新兵,皇上怎么能想出这般荒谬的主意。慕华寅皱起眉头,看了一眼上官太傅:“太傅大人,依你之见,多少日国丧合适?”

“我觉得十四日也就足够了,只是太皇太后与皇上的情分非比寻常,只怕十四日又短了些。”上官太傅忧心忡忡:“慕大人,此时已经不是你我说多少日的时候,而是劝说皇上答应多少日才好。”

慕华寅沉吟了一声:“上官大人,这事情只能交给你了。”

“我……”上官太傅有些为难:“方才我与南安王已经劝说过了,皇上只是不肯答应,唉,真真让人着急!”

片刻沉默,群臣里有人开口:“上官大人,不如我们让那中常侍拟旨,拿去文英殿盖了玉玺,昭告天下,这便足矣。”

“什么?”上官太傅一只手托住了下巴:“王大人,这可是矫沼!”

王大人乃是兵部尚书,武夫出身,做事十分没头脑,可他说出这话来,还是让上官太傅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即便再是担心这兵源,也不至于想出这主意来。王大人与慕家交好,还是从慕华寅的父亲手中便开始栽培,三十多年下来才爬到这个位置,他是不是在替慕华寅开口呢?上官太傅的目光朝慕华寅看了过去:“慕大人,你觉得呢?”

慕华寅微微点头:“上官大人,王大人这提议也没什么不对,国丧之期不可不定,皇上只不过是因着此刻伤心过度,故此才有让天下为太皇太后服丧三年的想法,你此刻进宫去劝他,只怕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会改变主意,不如依着王大人之计,我们先将这诏书颁发出去,等着皇上精神恢复过来,再与他细说期间的利害关系,我想皇上应该能理解咱们的一片苦心。”

上官太傅尚且有些犹豫,群臣里已经有人点头:“大司马说得对,这事可行。”

定夺国丧的日期不过是桩小事,又不是那些边关急报军国大事,就算替皇上作主了,又有什么要紧?皇上才十一岁,有些事情欠缺考虑,若是他执意如此,只怕这国丧三年就得定下来了,既然现在有大司马与太傅大人扛着这事,如何不好?

“慕大人,咱们还是得从长计议,且听太后娘娘那边的准信罢。”上官太傅摇了摇头:“再缓一日。”

慕华寅嘴角一勾:“等几日都可,与我并无关系。”

方才不是他们叫着让自己拿主意?慕华寅扫了一眼周围的人,脸上神色一凛:“方才可是诸位让我拿个主意,慕某赞成王大人的提议,也不过是想解当前燃眉之急,若是谁有心将这事情泄露出去,可别怪慕某心里生了嫌隙。”

大厅里人不多,上官太傅、南安王、平章政事府几位大人还有六部尚书,众人见着慕华寅冷冽的眼神扫过,不由得打了个哆嗦:“慕大人放心,今日之事,我们绝不会对旁人提起半句。”

慕华寅傲然背着手一步步的走到了中央那张案桌,靠着椅子坐了下来,随手拿起一本奏折看了起来,那神情态度,十分安然,瞧着好像他已经做惯了这件事情一般。

上官太傅在大厅中央站了一阵子,这才慢慢坐回到自己的桌子后边去。他的心好像被人捏着悬起在空中,怎么也放不下来,总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

经过今日这事情,慕华寅这厮,他现在愈发的看不透了。?

☆、第章

?  二月依旧天黑得早,这还只是酉时,皇宫里到处都已经掌灯,慈宁宫的正殿里也不例外,灯光昏黄,细羊皮灯罩上绘着几株兰草,被内里的灯光照着,青石地面上一丛黑影,细长的的枝叶被拉得很长,有几根正印在高太后的脸上。

“几日是第几日了?”高太后端着茶盏,慢慢的喝了一口,不慌不忙,只是脸上似有疲惫之色、

“第十三日了。”墨玉姑姑倾下身子低声道:“难道娘娘心中就没数?”

高太后掀起眼角,长长的凤目拉出了一条柔和的弧线,她的唇边露出了一丝笑容:“墨玉,你现儿是胆子大了么?”

“娘娘,不是奴婢胆子大,是娘娘这也装得太不像了。”墨玉姑姑掩嘴道:“明日太皇太后的棺椁便要送去皇陵了呢。”

高太后低下头,抿了抿嘴:“去叫人将毓儿传过来。”

“是。”墨玉姑姑弯了弯膝盖,甩着帕子朝外边走了出去,她看起来没用几分力气,可却走得十分之快,才一眨眼便已经出了慈宁殿的大门,真跟刮了一阵风似的。

高太后朝椅子上靠了靠,闭上了眼睛,椅子上的大迎枕软绵绵的,她丝毫没有感觉到檀木的坚硬,仿佛靠在云彩丛中一般。她的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一阵细微的响声擦刮,断断续续,似乎有些犹豫不决。

偌大的正殿里只有高太后一个人,显得有些冷清,她的目光盯着大门,直到看见墨玉姑姑的青色衣裳在门口一晃,她这才放松下来:“墨玉,你还要去替哀家找个人来。”

墨玉姑姑走近了几步:“娘娘,墨玉知道你要找谁,已经替娘娘传她了。”

“你又知道我要找谁?”高太后坐直了身子,瞟了一眼墨玉姑姑:“你还真当是哀家肚子里的蛔虫?”

“娘娘,到时候来了便知墨玉是不是了。”墨玉姑姑垂手站在一旁,眼中露出得意的神色:“墨玉跟了娘娘这么多年,定然不会弄错。”

不多时,赫连毓匆匆忙忙从外边赶着进来:“母后,找我何事?”

“明日你皇祖母就要送去皇陵安葬了,”高太后将赫连毓拉到手边,轻轻拍了拍他的手:“可你皇兄到现在却还没有想通呢。”

赫连毓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担忧的神色,今年他就要满九岁,可那眼神却依旧纯真如孩童,脸上带着一丝未尽的稚气:“母后,毓儿也想过要与皇兄说国丧之事,可皇兄现儿精神恍惚,却是不会听得进旁人的话。”

“不,有一个人的话,他或许会听。”高太后略略停了一下:“你今晚便带着她去万寿宫,好好劝下你皇兄,总得让他改了心意才是。”

“母后,你是说瑛姐姐?”赫连毓想了想,脸上有一种欢喜的神色:“是是是,瑛姐姐去劝皇兄,指不定他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