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小精灵和松鼠(1 / 1)

“其实我喜欢的行业是半异体,在去年年底,我收购了两家半导体公司,通过拆分重组,其中有一家我打算专门用于研究和生产芯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生产出用于电视机的几种芯片,包括遥控器的芯片,只不过该公司一直缺少一位能让它迅速壮大的领导者,经过打听,终于知道了张先生的情况,所以特地赶来拜会张先生,想请张先生出任这家公司的CEO,不知张先生是否愿意屈就。”

“哦,黄先生竟然有意进入半导体行业?”黄奕华的话让那中年男子感到很意外。

对于黄奕华他是有些了解的,必竟年纪轻轻的就有如此成就,无论在哪都会受到关注,更何况同为华人。

其实在黄奕华约他的时候,他就感到有点奇怪了。

黄奕华是做家电的,而他从事的是半导体方面的工作,按道理不会有什么交集,就算是要联系,也应该是销售部门的事,怎么找上他了?

不过出于对黄奕华的好奇和同为华人的亲切感,他还是应邀而来。

凭心而论,他对黄奕华是有好感的,特别是见面之后,更是被黄奕华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所折服。

可他万万没想到黄奕华竟然已经在半导体方面有所动作了,而且是来邀请他的。

“没错,毕竟半导体和消费性电子产品是息息相关的,而我本人对半导体更有兴趣,所以就顺便收购了两家公司。”

“那黄先生是怎么定位这两家公司的呢?”黄奕华的话已经引起了他的兴趣。

“这两家公司之前都是生产dram的,收购完之后我已经对它们做了拆分重组,把两家公司的晶圆生产线合并在一起,组成一家专门的晶圆生产公司,我把它取名为“小精灵”,“小精灵”的产品只有一种,那就是芯片;其他的组成专门的dram研发和生产公司,这家公司取名“松鼠”,取意’个头小饭量大’。两家公司相互独立,以后松鼠将是小精灵的客户,而小精灵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华信家电。也就是说,小精灵独立于任何一家公司,也是我最为重视的一家公司。”

“看来黄先生对芯片产业非常看好,不知黄先生对芯片的未来是如何看的?”中年男子对黄奕华所提的越来越有兴趣了。

“在未来,谁掌握芯片谁就是王者。”黄奕华淡淡地说,而身上的王霸之气也随着他的话展露无遣。

中年男子心神一阵恍惚,他恍惚看到坐在他面前的不是个二十左右岁的年轻人,而是个俯视天下的绝世王者。

定了定神,中年男子感叹说:“想不到黄先生对芯片的评价竟这么高!”言语之间充满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呵呵,我知道张先生的才能和志向,只不过目前TI的方向放在消费性电子上,与你的志向相左,所以张先生你虽然身处TI的高层,但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走出来,另做一番事业。”黄奕华趁热打铁说。

“哈哈哈,想不到对我张中某最了解的竟然是素未谋面的黄先生你!”张中某不由感慨地说。

“呵呵呵,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惺惺相惜吧”现在说起假话来,黄奕华是完全脸不变色了。

其实在收购了两家dram公司后,黄奕华就已经把张中某这位历史中的牛人看成了碗里面的肉了,只不过当时还没对两家公司进行重组,对于这样一位牛人来说,如果贸然找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是想都不用想的,所以一直等到现在才来的,当然,这也是黄奕华不想随便使用系统来强行影响张中某。

随着功力的提升,现在黄奕华是越来越不轻易使用这个系统功能了,特别是在对方是华人,最多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稍微用一下,这除了因为他的心态更加顺应自然,同时也对自己的魅力和实力更加自信的原因。

应该说,如果从情感上来说,黄奕华对那位“一心想为中国制造芯片”的张汝京更有好感,只不过现在他还难以担起这个重任,当然了,他也是跑不掉的。

从1972年起,张中某先后就任德州仪器公司(TI)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是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

此时德州仪器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万员工,其中一半归张中某管。

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

1970年代末,英特尔在内存市场所向无敌,而TI的总裁夏柏重视消费性电子产品,不愿加大投资半导体,而张中某性格过于刚烈,不愿予人妥协,在公司内外不同场合都大声疾呼加大投资半导体。

在原历史中,1985年,张中某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返回中国台湾,受台湾方面邀请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为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贡献卓着。

1987年,张中某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头羊。

而此时正是招揽张中某最好的时机。

姐果不是TI听不进张中某的建议,估计他也不会跑回台湾,而世上也将少了个牛气冲天的芯片制造厂家了。

“很感谢黄先生的诚意相邀,说实在话,我已经被黄先生给打动了,对黄先生的小精灵也很感兴趣,不过这毕竟不是件小事,在答复黄先生之前,我想先去贵公司参观一下,不知是否方便?”张中某现在对黄奕华的好感度已经蹭蹭往上升,直逼85%了。

“当然,张先生什么时候去都行。”黄奕华知道事情稳了,笑呵呵地说。

“今天是星期四,就后天吧”张中某沉吟了一下说。

“没问题,那我就等后天跟你一起回去吧。”

“好的,一言为定。”

星期六一早,黄奕华和张中某坐上了飞往旧金山国际机场的飞机。一下机,就坐上李度开来的车直扑位于硅谷的小精灵芯片公司。

到了公司,只稍微休息了一下,张中某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进车间了。

一进车间,张中某就被车间的布局给震撼到了,特别是几台从未见过的机器更是紧紧地吸引住他的眼光。

盯了一会儿,张中某才略带着期待的目光问:“这些是光刻机?”

“没错,这些光刻机平均每小时能刻100张晶圆。”黄奕华点点头说。

“这么快,这是那个公司的产品,我怎么没见过”张中某问。

“这是我旗下一家机械公司做的,能领先世界其他公司三到五年。”黄奕华笑了笑说。

其实光刻机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特别的高科技。

60年代时,半导体公司通常自己设计工装和工具,比如英特尔开始是买16毫米摄像机镜头拆了用。

只有GCA, K&S和Kasper等很少几家公司有做过一点点相关设备。

60年代末,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毕竟当时的光刻不比照相机复杂。

70年代初,光刻机技术更多集中在如何保证十个甚至更多个掩膜版精准地套刻在一起。

Kasper仪器公司首先推出了接触式对齐机台并领先了几年,Cobilt公司做出了自动生产线,但接触式机台后来被接近式机台所淘汰,因为掩膜和光刻胶多次碰到一起太容易污染了。

1973年,拿到美国军方投资的Perkin Elmer公司推出了投影式光刻系统,搭配正性光刻胶非常好用而且良率颇高,因此迅速占领了市场。

1978年,GCA推出真正现代意义的自动化步进式光刻机(Stepper),分辨率比投影式高5倍达到1微米。

这个怪怪的名字来自于照相术语Step and Repeat,这台机器通俗点说把透过掩膜的大约一平方厘米的一束光照在晶圆上,曝光完一块挪个位置再刻下一块。

由于刚开始Stepper生产效率相对不高,Perkin Elmer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占具主要的地位。

80年代一开始,GCA的Stepper还稍微领先,但很快尼康发售了自己首台商用Stepper NSR-1010G,拥有更先进的光学系统极大提高了产能。

两家一起挤压了其它厂商的份额,尤其是Perkin Elmer的投影式光刻。

P&E的市场份额从80年超过3成快速跌到84年不到5%。

而黄奕华的这些光刻机就是在尼康Stepper NSR-1010G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而成的。

这时的光刻机主要还是原理和设计上的问题,至于配件,要求并没有高到哪里,几乎在尼康就能买齐,不过为了保密,黄奕华分别让不同的人分散开并在不同的厂家购买,天工机械那边主要是作一些加工和组装的工作。

这也是黄奕华能轻松地就弄出这些光刻机的原因。

同时,天工机械在还没生产这些光刻机时就已经申请了专利。

听了黄奕华的话,张中某又问道:“这款光刻机准备什么时候推出市场?”

“不会推出市场,不过我倒是买了专利,对于这款光刻机你可要保密,呵呵呵”黄奕华摇摆头说。

听了黄奕华的话,张中某倒吸了口冷气,心中暗想“好大的魄力,好沉的心思啊,好长远的目光啊!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有优势,竟然把一款新研发的机器给捂死掉。”沉默了一会,张中某轻轻地问:“不觉得可惜吗?这可是名利双收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