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历史的车轮(1 / 1)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病毒对抗的血泪史。

一个小小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可以传染蔓延,夺去数以千万计的人命。

华夏两千多年的时间,古代人平均每六年就要面对一次大型瘟疫,想想就觉得可怕。

1932年我国出版过一本专门研究我国古代疫情的书,里面是这么写的。

秦汉朝时期发生过二十多次,魏晋时期发生过十七次,隋唐时期发生过十七次,南北宋时期发生过三十二次,元代时期发生过二十次……

明代时期发生64次,到了清朝是七十次,后来的资料就越来越多,古代瘟疫的次数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

在古代医疗水准下,瘟疫爆发后,人们只能等死。

如果不想染上瘟疫,就躲得远远的,把自己隔离起来,和现在的防疫工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各个地方的防疫规则,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从最早《周礼》记载的疠疾,到我们正面临的新冠病毒,在普通人恐慌奔逃时,无数医者逆毒而行,用惊人的胆识、智慧和医术,从病毒死神的镰刀下,抢回一条条人命。

以前没有西医……

而治疗瘟疫的都是中医。

在历史的硝烟中,那些悬壶济世的神医们,更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医者仁心。

1、华佗——黄疸病

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对传染病也非常精通。

东汉黄疸病流行,华佗发现茵陈的奇效,花三年时间反复试验,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救治了许多病人。

民间流传歌谣: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可惜晚年被曹操下狱致死,据说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此书可用来救活人。

狱吏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把书烧掉了。

2、张仲景——伤寒病

河南邓州人,东汉末医学家,后世称医圣。

东汉末年因战乱不断,各地瘟疫大流行,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最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自汉献帝建安元年(西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70%,惨不忍睹。

张仲景痛心不已,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结合临床经验,耗费10年编写出《伤寒杂病论》,送走伤寒瘟神。

3、葛洪——狂犬病

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葛洪着有《肘后备急方》,擅长研究急病,也就是急性传染病。

书中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肺结核、天花、恙虫病等,还创造性试验用疯狗的脑髓,敷在被咬的病人伤口治疗狂犬病,这个免疫疫苗比巴斯德早1000年。

古人把传染病迷信看做天刑,认为无药可医,葛洪在1600年前,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推测出传染病是外界物质引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先见。

4、孙思邈——麻风病

陕西铜川市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后人尊称药王,享年141岁。

在传染病防治上,孙思邈非常注重预防为先的观点,强调个人卫生和运动健身。

他写的《千金方》一书,留下许多防止瘟疫的方子。

他是我国第一位麻风病专家,治疗的麻风病有600多例,在病因、病机、治疗上,为后世对抗麻风病留下了珍贵资料。

他首创的雄黄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1000多年。

5、吴又可——瘟疫

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人称治瘟症千古第一人。

1642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六月间,河北、山东、浙江等地大疫横行,十户九死。

史料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吴又可大胆跳出伤寒论,从另一个角度研究瘟疫,提出病毒通过口鼻传染说法。

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空气传染和接触传染。

非典时期,他的达原饮作为卫生部推荐中药方,在各大药店熬煮推广。

治疗新冠病毒的连花清瘟胶囊,也源于他的理论支撑。

吴又可创立的温疫学说,领先西方世界整整200年。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电影《大明劫》亲身感受一下)

所以说中医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往往更管用。

毕竟华夏大地五千年的历史,瘟疫一直都有。

而作为巅峰中医的周昊文自然是继承了这些神医们的知识。

在李文亮拿出防护服后。

“谢谢您们,我不需要,你自己随意。”

周昊文的话语让所有现场的人心中一震,谁也没有想到周昊文居然如此霸气,要知道那可是HNVG-9病毒,世界各国的医者都谈之色变。

现场有人嗤笑不已,也有人十分佩服他这份勇气,别人避之不尽他却舍生取义。

“小周,你还是穿上吧?

这个隔离服具有超强的隔离效果。”

张继先医生也是建议的说道。

“不必了。

如果我感染更好。

如果没有感染,证明我有抗体,开门吧!”

周昊文异常霸气的说道,李文亮看了看周昊文张了张口没有说出话,周昊文的意思很明显。

如果自己感染了。

那么就对症下药,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来感受病情。

如果没有感染,那么就证明自己有抗体,可以用自己细胞培养疫苗。

这就是周昊文想出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