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节(1 / 1)

策行三国 庄不周 4827 字 21天前

第1349章 心太急

明月东升,清风徐来,原本燠热的天气一下子凉快了不少。黄琬忽然打了个寒战,心生悔意。

这时候在山林中夜宿实在太危险了。黄忠再蠢,也会看出这里面的不正常,更何况他并不蠢。不仅不蠢,而且精明得很。若非如此,荆州那么多将领,孙策不会唯独将他从荆州调来助阵。

与黄忠对峙两个多月,他多次想诱黄忠出城都没能如愿,这一次,他却希望黄忠不要来。如果黄忠来了,绝不是他的诱敌之计成功,而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送到了黄忠的刀下。

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黄琬百思不得其解。他在帐中来回踱步,回想着自己到洛阳来的这段时间,赫然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急。不仅是这一次以身为饵,诱击黄忠的决定,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如此。

当然,犯了急躁之病的人绝不是他一个,袁绍同样如此。他置公孙瓒、张燕于身后不顾,仓促南下与孙策决战,何尝不是着急了。

为什么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都是年过半百,久经磨难的人,我们不应该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吗,为什么却像一个少年一样盲目冲动,甚至不如孙策沉稳。

这完全弄错了啊。孙策年方弱冠,正当少年,着急冲动的应该是他才对啊。

黄琬呆立在帐中,后背全是冷汗。他越想越不安。不仅是眼前这场战事,所有的事都错了,所有的事都急了。想一朝除尽阉竖急了,想一举击败孙策急了,想一战而取黄忠首级也急了。他们就是脱缰的马,一路狂奔,以为自己在奋力爬上成功的高峰,却不知道自己正冲向败亡的深渊。

大汉亡了,党人败了,袁绍被孙策逼得左右支绌,他将自己送到了黄忠的面前。

“黄公!”帐门突然被人掀开,打断了黄琬的思绪。何逵站在帐门口,满头是汗,眼神惊恐。黄琬心中一惊,被不祥的预感笼罩全身,一阵凉意从后背涌起,直冲头顶,头皮发麻。

“怎么回事?”

“黄公,你看。”何逵拽着黄琬走出大帐,一指不远处的山头。山头的哨台处,几点火光正上下起伏。黄琬下意识地看向四周,声音抑制不住的颤抖。“黄忠来了?”

“如果是黄忠来了,也许是好事。”何逵哭丧着脸。“可是黄忠根本没有来,那个信号不是我们发的,上面举火的不是我们的人。”

黄琬一愣,随即明白了何逵的意思,求援的信号不是他们自己发出的,说明对方不仅截获了他的命令,而且派人潜入他们的营地,杀死了负责举火的士卒,然后发出了求援的信号,误导准备增援的人马。不用说,等待那些人马的不会是坦途,而是一个陷阱。

他给黄忠准备了一个陷阱,结果黄忠利用这个陷阱反杀,先折断他藏在暗处的利刃。

“还等什么,击鼓示警,夺回哨台,提醒他们不要中计!”

何逵一动不动,脸色苍白。黄琬的吼声嘎然而止,转头看向哨台。他听到了喊杀声,听到了箭矢破风声,亲卫们正在抢攻哨台,但形势却非常不利。

哨台是黄琬亲自选的。为了能保证遭到围攻时也不影响举火求援,哨台又高又陡,上面只能站两个举火的人,易守难攻,几块巨石就是盾牌,再强劲的弩也射不穿,只要守住上去的狭窄通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是怎么摸上去的?黄琬很好奇。不过他随即就没心情关注这个问题了,越来越多的将士涌了过来,列成圆阵,将他和何逵围在中间,张弩上箭的声音响成一片,一枝枝火把点了起来,锋利的箭矢指向四周,寒光闪闪,杀气腾腾。

四周的山林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响,但远处却渐渐传来了声音,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悲伤而绝望。从声音的大小和方向来看,应该是禹登台东南三里左右的山涧发生了战斗。黄琬知道那里是一个绝佳的伏击阵地,两侧的山坡上有大量碎石,只要将这些碎石推下来,就足以将行走其中的人马打得七零八落。昨天去雷穴时,他还设想过在那里伏击黄忠。

现在,那里成了黄忠的战场。

黄琬忽然觉得血往上涌,嘶声大吼。“还等什么,黄忠就在那里,杀过去,和他决一死战。”

“黄公,敌我不明,不能妄动啊。”何逵不管不顾,一把抱住黄琬。禹登台下一片漆黑,谁知道里面藏了多少人,只要在里面伏上一些弓弩手,不管多少人下去都是死路一条。对他来说,战事胜负并不重要,黄琬的性命最重要。黄琬已经犯了致命的错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他绝不能再让黄琬冒险。

这时候还想着杀黄忠?你们一个是江夏黄氏,一个南阳黄氏,都姓黄,有什么深仇大恨?

黄琬暴跳如雷,用力挣扎,但何逵却打定主意不松手,十指紧扣,牢牢的抱住黄琮。黄琬毕竟年过半百,何逵却正当壮年,僵持了一会儿,黄琬就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他靠在何逵身上,一下又一下的捶打着何逵,泪流满面。“子高,你误我大事,误我大事啊……”

何逵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黄公,你已经尽力了,天意如此,非人力可以挽回。”

太尉府的掾吏们也赶了过来,一个个衣衫不整,神情惊惶,很多人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四周一个人影也没有,这些亲卫营将士却如临大敌,为什么远处有人在攻击自己的哨台,黄琬为什么又是这般模样。

黄琬的嘶吼声渐弱,哨台上的战斗还要继续,四周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战鼓声、喊杀声和惨叫声却越来越清晰。有火光亮起,照亮了山影,像是一个巨人睁开了双眼,在夜空中显然尤其诡异。有掾吏耳朵尖,反应比较快,猜到了事情的真相,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两腿发软。

风中传来了烟火味,隐隐约约还有一些人肉烤熟的味道,若有若无的萦绕在每个人的鼻端。

残月西斜,一队人马举着火把,逶迤而来,将禹登台团团围住。

第1350章 自作聪明

看着一枝枝火把在台下聚焦,将禹登台四面围住,黄琬出奇的平静。他推开了何逵,抖抖衣衫,回到大帐。何逵不放心,跟了进来,亦步亦趋。

“子高,取些水来,我要洗漱。”黄琬停住脚步,转身对何逵说道。

“喏。”何逵招手叫过一个掾吏,让他去取水,自己却纹丝不动,甚至连眼神都没有挪开片刻。一夜未睡,他的眼睛熬得通红,看得黄琬心里一阵酸楚。何逵是他辟除的太尉掾,有君臣之谊。以他对何逵的了解,如果他遭遇不测,何逵很可能会陪他一起死。

“子高,不必担心。”黄琬一声叹息。“当年党锢那么严酷,我都没有寻短见,今天也不会。说实话,如果有可能,我还想见孙策一面,看看他究竟是何等人物,是救世的明主还是乱世的奸雄,为何何伯求、张孟卓那样的人都会与他化敌为友。”

何逵想了想,欲言又止,低声应诺,站在一旁。“那我去准备一点早餐。”

“一起准备吧,让将士们饱餐一顿,好有力气突围。”

何逵应了,转身出去安排。有掾吏取来水,黄琬洗了脸,对着水盆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自己苍白憔悴的脸看了半晌,一声轻叹。他在案前坐了下来,打开砚盒,注入几滴清水,放入两粒墨,捏着研子,慢慢磨起墨来。等何逵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研好了一池墨,提起笔,在准备好的纸上写下一行字。

“四月十一日,琬白:谋划三十载,一朝覆败,书生不足成事,琬之谓也……”

黄琬神情专注,身体端正如松,落笔稳健有力,一笔一画,不疾不徐,一行行字在他笔端流淌而出,行云流水。何逵在一旁看着,在心中默念,越看越伤心。这是一封绝命书,写给袁绍,黄琬回顾了党人与外戚、阉竖抗争的历史,检讨党人诸项大事的成败得失,一直到此战的仓促,字字血泪。何逵与黄琬相识多年,第一次看到黄琬如此不留余地的剖析自己,若非死志已定,但凡有一丝荣辱之心,他都不会说得这么坦然。

黄公死矣。何逵在心中哀叹。

黄琬洋洋洒洒,不知不觉的写满十余枚纸,至少有三四千字。他放下笔,揉着手腕,看着案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突然笑了一声:“居然写了这么多,终究是个书生啊。子高,你记住了吗?如果我战死在这里,这封信送不出去,你一定要想办法面见袁本初,将这些话告诉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望他能戒骄戒躁,多一些耐心,也许事尚可为。”

何逵含泪应道:“请黄公放心,逵一定竭死力,护送黄公突围。放眼天下,还能让袁盟主信服的非黄公而何人?黄公心得,当面陈盟主,方有奇效。”

黄琬叹了一口气,心中哀叹。是啊,现在袁绍还能听得进谁的话呢?他不愿在何逵面前说袁绍的不是,侧耳听了听,发现外面一片安静,连战鼓声都没有,不禁奇道:“黄忠没有进攻吗?”

何逵惊醒过来,拭去眼泪,摇摇头。“可能是等朝食之后吧。他们战了半夜,应该也很累。”

“不对,身处险地,应该速战速决,否则援兵来了,他未必能胜。”黄琬起身出了帐,来到台边,举目四眺。天色已经渐亮,旭日初升,照在台上,山林间却还昏暗,能看到不少旗帜和火把,却听不到叙声音。黄琬不禁赞道:“数千人列阵,不闻一丝杂音,黄忠治兵果然有手段。败在他的手下,我一点也不冤。”

何逵没有接他的话,心中却升起强烈的不安。

朝阳渐渐升了起来,台上台下都升起了炊烟,双方将士都开始吃早饭,谁也没有发起攻击。阳光照亮了密林,将所有的秘密都暴露在黄琬等人的面前,飘扬的战旗,井然有序的阵地,各就其位的将士,甚至盔甲、兵器上的血迹都看得清清楚楚。

何咸送来两碗粥,黄琬取了一碗,一边吃一边观察黄忠的阵地。他没看到黄忠的身影,但他看到了黄忠的战旗。黄忠离得比较远,将禹登台至少有三百步远,就算是六石强弩也射不着他,被树影挡住之后,远程狙击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黄琬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他本以为黄忠会发起进攻,可是现在看来,黄忠的阵地是一个防守的阵地,根本没有进攻的意思,他只是将禹登台周边的几个出口堵住,除了辎重车之外,还有不少将士在栽木桩,木桩半截埋入土中,或用大石压住,削尖的一端朝向禹登台。

这人谨慎到这种地步,明明可以强攻,迅速取胜,却围而不攻,等他主动突围?一攻一守,伤亡比例相差明显,可是这会延误战机。对黄忠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子高,黄忠这是想干什么?”

何逵没吭声。黄琬没听到回答,有点诧异,转头看看何逵,这才发现何逵脸色很难看。他以为何逵是一夜未睡,精神不济,刚想安慰何逵两句,何逵哑着嗓子开了口。

“打援。”

黄琬一下子没听明白,眉头微挑。何逵咽了口唾沫,又说了一句。“黄公,黄忠这是要将你当作诱饵,诱城中的将士来援,歼灭于台下。”

黄琬如梦初醒,心脏猛地一紧,就像被人用力攥住了一般,喘不上气来。他以身为饵,要诱伏黄忠,结果黄忠来了,围住了他,又把他当作诱饵,迫使襄城的守军来解围。一旦襄城守军被他击杀大半,襄城也就守不住了,很可能会落入他的手中。

“我真是自作聪明,误人误己,罪该万死。”黄琬汗如浆出,手脚发麻。他伸手去摸腰间的战刀,却摸了个空,腰间的战刀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他转身四顾,伸手去拔何咸腰间的战刀。何逵抢先一步,拦住了黄琬。“黄公,你的死活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黄忠围住禹登台,肯定也派人控制了四周的高地,我们没有人能逃出去,消息也送不出去。你死了也无法阻止襄城的将士来援,如果活着,说不定还能鼓舞士气,牵制黄忠一部分兵力。若上苍垂幸,也许还有脱围的可能。”

何逵顿了顿,又道:“如果有人将黄公被困的消息传到颍阳,至少荀休若不会坐视不理。”

黄琬愣住,如泥胎木偶,一动不动。脸色煞白,一丝血色也无。过了半晌,他一声长叹。“我宁愿荀休若不理我的死活。”

何逵苦笑,无言以对。

第1351章 书生临阵

颍阳城南二十里,颍水上忙忙碌碌,一群工匠正在搭建浮桥。万余将士在西岸列阵,等候渡水。

荀衍坐在胡床上,一手支颐,一手抚膝,看着面前的地图出神。他有点心神不宁,不时的站起身来看看。远处有骑士在游弋,不时发出平安的消息。三千胡骑在南侧不远处,大部分骑士站在地上,节省战马的体力,有的牵着马,在路边吃草,有的在互相打斗说笑,气氛很轻松。他们都清楚孙策没有多少骑兵,董袭更是只有五十亲卫骑,不足以对他们形成威胁。

但荀衍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他非常紧张,却又说不清担心什么,或者说他什么都紧张。为了围攻颍阳城,他们必须渡过颍水,将颍阳四面围住。曹豹、许耽从上游渡水,他从下游渡水,分别阻断阳翟和临颍方面的援军。有两倍的兵力优势,尤其是两千胡骑助阵,荀衍并不是很担心董袭。就算不能战胜董袭,他也能拖住董袭,等待麹义的增援。

但他还是很紧张。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初临战阵可以解释。第一次担负这么重的责任,直接指挥一场战事,有些紧张也是很正常的。可是他并不能说服自己,他总觉得还有更大的危险。具体是什么,他又说不上来。

颍水对面有骑士奔来,摇着手中的信号旗,隔着河大声喊了几句。离得远,荀衍听不到他在喊什么,但信号旗却表示有敌军正在接近,而且方向是正东。荀衍顿时心中一紧。董袭不可能从正东方向来,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而言,只有孙策在东面。他亲自赶来了?

传令兵奔了过来,将消息复述给荀衍,证实了荀衍的担心。孙策离开了颍阴,正向这边赶来,离此还有三十里左右。不过他的骑兵脱离了主力,正在加速赶来,最多还有半个时辰就能赶到。

荀衍暗自叫苦。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出现了。决定渡河之前,麹义就分析孙策可能会赶来增援,所以最好是分兵,让孙策难以两顾。遇到孙策的人要拖住他,等待增援。他们有骑兵优势,利于野战,如果能在野战重创孙策就能奠定胜局,比强攻颍阳更有利。

计划没问题,只是要拖住孙策的人必然要承受更大的代价。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面对孙策率领的主力。每个人都期望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但坏运气最后还是落在了荀衍头上。他一边苦笑,一边命人将消息通报给麹义,要求麹义做好包抄的准备。

他下令弓弩手临河列阵,掩护工匠建桥,并要求工匠们加快建桥速度。如果能在孙策赶到之前将几百人送到颍水东岸立阵,对后续的战斗有莫大的帮助。他熟读兵法,也看过从南阳讲武堂流出来的听课笔记,知道迅速投送兵力的重要性。鲁肃、董袭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境内的船只收罗一空,全部控制直来,荀衍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十来只小船,只能用于运送斥候和工匠。

气氛紧张起来,弓弩手们在将旗的引导下临河立阵,调试弓弩,确定射程。工匠们也加快了速度,挥汗如寸。对岸的斥候出现得更加频繁,前一拨刚刚离开,后一拨又赶来了,报告着越来越近的敌人。

孙策从东而来的消息惊起的波澜还没有平息,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董袭正在赶来,与他随行的还有五十余艘战船,其中包括十余艘蒙冲斗舰。

荀衍更加紧张。蒙冲冲舰虽然不是楼船那样的庞然大物,却适合在颍水这样的河流上航行,每艘斗舰能载百余战士,十余艘斗舰一次可投入千人,如果当作弓弩手的射击台,千余弓弩手也能形成一个箭阵,掩护步卒突击。

自己现在建的浮桥会不会是为孙策造的?战船可以截断河上的浮桥,已经渡河的步卒会成为孤军,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

荀衍迅速权衡了一下,下令停止建造浮桥,改为在河中立桩,阻碍战船行驶。之前他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远远不够,他要保证这些战船不能迅速上行,否则渡水作战就成了一句空话。

命令发出,工匠们停止了铺设桥板的工作,将一根根大腿粗的树干打入河床。

形势的连续变化让荀衍应接不暇,原本就紧张的情绪更加紧张,而即将与孙策对阵更增加了他的心理负担,汗水一阵接着一阵,越布单衣已经湿透,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荀衍却没心情去体会。他不时的问巢车上的斥候,询问是否有敌人靠近的迹象。

在荀衍的盼望中,斥候终于传来了消息:对方的骑兵来了。

荀衍腾地站起,亲自来到水边,举目远眺。在地平线上,隐约可以看到一道又细又直的烟尖,有数量不少的骑兵正在高速接近。荀衍屏住了呼吸,猜测着孙策会不会在其中。据他所知,孙策有脱离步卒主力,率领骑兵先行的习惯,代替他指挥步卒主力的往往是郭嘉。一想到郭嘉,他就抑制不住艳羡之心。同为颍川人,一向因举止放荡的郭嘉居然得到了孙策的重视,真不知道该说是他幸运,还是孙策无人可用。

荀衍让人叫来强弩校尉韩猛。韩猛是韩馥的族子,武艺不错,这次代表颍川韩氏助阵,手下有两千多弓弩手,还有几个射艺不错的射手。荀衍让他做好准备,如果有机会,直接用强弩狙杀孙策。这一段颍水河面较窄,只有百余步,四石弩就能射到对面。不过为了保证杀伤力,还是用最强的六石弩,几个射手同时射击,提高命中率。

韩猛连声答应,兴冲冲的去了。如果能隔河射杀孙策,这可是大功一件。

打算狙杀孙策的同时,荀衍也不敢大意,抓紧时间穿上甲胄,戴上头盔,又命卫士持大盾在身前掩护。战甲、头盔上身,他顿时觉得身子沉了很多,汗水流得更猛,而阳光也变得更加炙热,没一会儿功夫,髹了黑漆的甲片就被晒得发烫。

这仗可怎么打啊?荀衍看看远处的将士,心中苦笑。他的亲卫有越布单衣,那些普通将士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穿着厚厚的战袍不动都是一身汗,体质差一点的也许等不到交战就要中暑晕厥了。以前只知道孙策的军械好,却没有切身体会,现在才算明白好在哪儿。

这就是差距啊。

在荀衍的遗憾中,烟尘越来越近,斥候们报告完最后一次消息,纷纷跳上小船,返回本阵。骑兵的面目越来越清楚,先是战旗,后是战马,最后是马背上的骑士。

在十余骑士的簇拥下,孙策来到了阵前,与荀衍隔水相望。

颍水以西鸦雀无声,只剩下沉重压抑的呼吸声和兵器相撞的脆响。

阳光从孙策的身后照过来,照在孙策的身上,打磨得明镜一般的战甲在阳光下光芒四射,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让人不敢直视。

荀衍不自觉的眯起了眼睛,屏住了呼吸。

第1352章 荣幸亦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