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抬起手,示意郭嘉不必解释。料敌先机靠的从来不是掐指一算,而是情报。在这个没有卫星、没有电报的时候,要想收集情报全靠人,是一项大投入,但为了胜利,这些投入不仅值,而且物超所值。
“营里的人,你随便挑,需要多少钱,你跟我说,我想办法凑。”
郭嘉紧紧地抿着嘴唇,目不转睛地看着孙策,嘴角抽了两下,想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伸手一指吕蒙三人。“这三个,我全要了。”
吕蒙等人在一旁看着,既被郭嘉的深谋远虑慑服,又被孙策对郭嘉毫无保留的信任震惊。不用说,眼前这个看起来并不强壮的郭祭酒是个难得的聪明人,而且绝对是孙将军的心腹。士为知己者死,如果能像他这样得到重用,这辈子也值了。跟着他虽然危险,但前途也不可限量。此刻听说郭嘉要将他们三人纳入麾下,他们顿时激动不已,期盼地看着孙策。
孙策有些犹豫。不是舍不得给郭嘉,而是这三人都是好苗子,特别是吕蒙,这可是孙吴四都督之一,做一个细作是不是太浪费了?他想了好一会儿,很郑重地说道:“奉孝,我可以把他们三个都交给你,可是你要用心培养他们,珍惜他们每一个人。这几个都是好苗子,将来能堪大用的,可不能随意牺牲了。”
郭嘉大笑。“将军放心,我一定将他们视如子弟,将我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孙策点点头。“阿蒙,阿钦,阿泰,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跟着郭祭酒,用心学习,早日成材。”
吕蒙三人大喜,齐声应诺。
郭嘉由吕蒙三人带着去挑选合适的人选,孙策返回大帐。医匠已经处理完了蒋干的伤口,又喂了一些食物。蒋干虽然疲惫,精气神还好,见孙策进来,他挣扎着要起身行礼。孙策按住他的肩膀。
“都这样了,就别拘礼了。说吧,究竟是怎么回事。”
蒋干苦笑道:“是我大意,遇到一个疯子。将军,周禺也在九江。”
孙策吃了一惊。周禺本来奉袁绍之命,与曹操一起经营东郡。曹操被袁绍派往南阳之后,周禺留在东郡代理太守事务,他怎么会到了九江?
蒋干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孙策这才搞清楚情况。蒋干回到寿春,开始很顺利,但很快就引起了周昂的注意。蒋干开始并没有把周昂当回事,因为私募人马是常有的事,周昂并不能把他怎么样。但他错了,周昂派人把他抓了起来,说他与芍陂的流寇勾结,欲对寿春不利。蒋干开始还和他据理力争,后来看到周禺,他才知道自己惹了麻烦。
周禺受了重伤,形销骨立,就剩最后一口气了。他是去年年初与孙坚争豫州时受的伤,久治不愈,已成痼疾。因为不能理事,东郡太守也代理不成了,只能在九江依附周昂养病。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报仇,不管是孙坚还是孙策,听到他们的名字,周禺的情绪就非常激动。
孙策哭笑不得。去年年初的那场战事在历史上并不著名,但后果却非常严重。公孙越为流矢所伤,直接导致公孙瓒和袁绍翻脸。周禺也受了伤,与孙家结下不解之仇。孙策后来过江东,对会稽世家痛下杀手,稽周氏更是被他连根拔起,在整个东吴时代都没能翻身,会不会和这个有关系?
是不是都不重要,事情到了这一步,就算他想求和,周家兄弟也不可能罢手。如今这三兄弟聚首,不仅九江郡会发兵,丹阳郡也不会置身事外,只能做好迎战的准备了。
形势比预想的还要严峻啊。原本想诱周昂出击,趁机将九江收入囊中,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九江一郡的事,而是四个郡。他本将扬州当作自己的后院,想稳住豫州、荆州防线再慢慢品尝,没想到袁绍派了一个陈登,夺了庐江,就在他的后院烧了一把火。
如今北有刘备、刘岱,南有陈登、周昂,这可怎么破?
第342章 新形势
孙策摊开地图,标出几个敌人的位置,一边和蒋干聊天,一边思考破敌之策。
过了一会儿,郭嘉也来了。他从蒋钦招募的少年中挑选了十八个人,安排了任务,已经让他们去休息了,明天一早就会出发。看到孙策帐里还亮着灯,他过来看看。
孙策把情况和他说了一遍。郭嘉说道:“将军,我们兵力不足,需要盟友。我建议立刻和陶谦和黄巾军联系。”
孙策表示同意,蒋干也赞同,他还提醒孙策,谯县附近就有一些黄巾,不属刘辟、吴霸等人,自成体力。他们人数不少,实力一般,在陈国、梁国、沛国和汝南四郡的边界游走,劫掠百姓。孔伷死后,虽然孙坚接任豫州刺史,但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在豫州理政,豫州处于无人统筹的状态,各郡太守又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全力以赴,所以这些黄巾还有生存空间。
这其中有一个叫葛生的黄巾军将领实力较大,有三千多家,算是这一伙人里中的头领。
孙策对这个葛生有印象,白天接见黄巾头领的时候还和他见过面。葛生五十多岁,看起来貌不惊人,话也不多,坐在十几个黄巾头领中一点也不起眼,孙策当时也没特别留意他。听蒋干这么一说,这才知道这位葛生居然还是个人物。
听完孙策的疑惑,蒋干笑了。“将军来得迟了些,若是一年前看到葛生,他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怎么,这一年间发生了什么事?”
蒋干来了精神,讲起了故事。
去年春天,豫州刺史孔伷病死,随即发生了孙坚和周禺争豫州的战事,周禺战败。孙坚虽然战胜,但他并没有到豫州赴任,对豫州的黄巾也没有安置,葛生等人就动了心思,集合起来攻城掠地。他先是在宜禄、新阳一带流窜,接连得手,渐渐转战到谯县附近,没想到在这里栽了个大跟头。
谯县有个游侠儿叫许褚,他聚集宗族数千家和一些游侠少年,筑垒自守,不肯向葛生服输。葛生集结了几个头领,总共一万多兵力,围攻许褚。因为明显的兵力差距,许褚慢慢支持不住了,就派人求和,说要用牛和葛生交换粮食。葛生答应了,结果牛到了阵前,却不肯跟着黄巾军走,又跑了回去。然后这个许褚就拽着牛尾巴,硬生生把牛又拽了回来,送还给黄巾,一下子震住了所有的黄巾军。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黄巾将领谁也不敢与许褚对阵,再加上许褚粮尽,无利可图,他们很快就一哄而散。因为没有掳掠到足够的战利品,葛生一个春天饿死了不少人,实力大减。他又被许褚倒拽牛尾的勇力所震慑,性格大变,谦和了很多。
蒋干说到一半,孙策就想起来了。许褚就是谯县人,但是他昨天接见的本地豪强中,没看到许褚,连他的名字都没听到,也就一时没想起来。
“将军想招揽许褚?”蒋干一下子看出了孙策的心思。
“子翼觉得可行吗?”
“也可行,也不可行。”蒋干挪了一下身体,趴得更舒服一些。“谯县许氏和平舆许氏同出一脉,说起来还有些渊源,将军和许劭闹得那么僵,几乎得罪了整个许氏,许褚未必肯投你。不过许褚毕竟是武夫,他和许劭也没什么来往,所谓的支持或者反对只是道义上的。只要将军肯待之以诚,未尝不能招揽成功,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此。”
“那问题在哪儿?”
“许褚可不是普通的游侠儿,他是谯县本地的豪强,他有家业,有田产,这才能聚集宗族数千家,身边还有几百名武艺高强的游侠儿。如果将军不能满足他的期望,他是不可能投奔将军的。他可不是典子固,有一口饭吃就行。”
孙策笑了。蒋干说了半天,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变相的提醒他不要再夺人田产,就像当初劝降李通时一样。他能理解蒋干的顾虑。许褚不是典韦。典韦是个标准的穷鬼,没什么家族背景,斗大的字认识的不超过一箩筐,有名无字,又是孤身一人,没什么伙伴。许褚也没什么文化,但他是地方豪强,身边不仅有庞大的宗族,还有甘心附从的游侠儿,实力非典韦可比。
说得实在点,他的起点比孙坚还要高一些,只是没有孙坚那样的机遇和用兵天赋而已。
“能不能招揽许褚,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葛生他们和青州黄巾有关联吗?”
“这个还真不清楚。不过天下黄巾是一家,就算不认识,说话也方便。”
孙策明白了。他对郭嘉说,他想和青州黄巾联系一下。他听刘辟、龚都说过,从去年开始,青州黄巾就在谋划攻击兖州,企图西进,和河内、河东的黄巾会师。对孙策招募黄巾到江南屯田的计划,他们有兴趣,却算不上很热心。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一直没有行动。
现在,该是他们行动的时候了。
在孙策的记忆中,曹操起家就是因为招降青州黄巾,青州兵后来是曹操麾下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青州黄巾可是很猛的,不仅干掉了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初期还打得曹操灰头土脸。现在曹操远遁关中,兖州境内暂时没有能代替的人,青州黄巾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牵制一下刘岱肯定不成问题。
郭嘉同意孙策的看法,但是他觉得首先应该和陶谦联络。青州黄巾是人多势众,但他们被称为流寇不是没道理的。他们装备很差,后勤补给几乎没有,走到哪儿抢到哪儿,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招募他们很可能引火烧身,而徐州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徐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陶谦正需要帮手来对付徐州世家。如果能将黄巾的兵力和徐州的粮食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策正中下怀,决定双管齐下,同时联络陶谦和青州黄巾,争取促成新的联盟,对抗刘岱、陈登等人的夹击。他要以联盟对联盟,下一局更大的棋。
第343章 强强联手
孙策和郭嘉、蒋干商量了半宿,第二天一早,又把朱治请来,向他通报了最新情况。
朱治很震惊,形势的恶化超出了他的想象。可是看到孙策迅速做出应对,他又由衷的感到高兴。在这一点上,孙策比孙坚强。孙坚作战很勇猛,但眼界不高。如果孙策能早一年出道,他不会让孙坚放弃长沙。
在江南诸郡中,长沙以产米著称,非常适合做后勤基地。
朱治决定亲自去拜访陶谦。临行前,他和孙策仔细交流了陶谦可能的反应,又该如何应对。与此同时,他将兵权暂时移交给孙策,以免万一他耽搁了或者回不来,也不至于出现问题。
对朱治毫无保留的支持,孙策表示感谢。不管怎么说,朱治是孙坚的旧部,不是他的部下,能如此待他实属不易,至少说明朱治明事理,目光不短浅。
孙策将朱治送到营外,依依惜别。回营之后,他带着典韦直接来到葛生的大帐。葛生等十几个黄巾将领独据一营,每人都带了几十到几百不等的亲卫。他们正在营中聚会,听一个外号青羊的道士升坛讲道,听说孙策来了,他们都很意外,立刻请进。等他们看到孙策只带了一个卫士的时候,都愣住了,不知道孙策这是唱哪一出。
“在讲道?”孙策一边和葛生等人打招呼,一边笑道:“我可以一起听听吗?”
“当然可以。”葛生等人连声答应,邀请孙策坐首席。孙策稍微客气了一下,当仁不让的坐了。葛生等人互相看看,眼神中多了几分警惕。孙策装没看到,对青羊道长拱拱手。“请道长开讲。”
青羊道长和葛生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接着讲了下去。
很多人都分不清道教和道家的区别,以为太平道就是道家。其实这不是一回事。太平道尊崇黄老,但太平道的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实际上是一部混杂了儒法道的杂家,特别是对儒的推崇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一开始,《太平经》就是被当作儒书看待的,而首先传播《太平经》的襄楷就是一个精通儒家经典的方士。
方士是指通晓方术的读书人。儒学在西汉成为官学,但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也带来了方术化的影响。谶纬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却不是全部。东汉很多儒生兼修黄老,数术是重要的内容。蔡邕就是如此,孙策经常听他说起,而且很得意,自诩比五经还重要。
孙策对数术没什么研究,也没什么兴趣,但他今天不是来和葛生等人论道的,自然也不会故意挑刺,听青羊讲了一会儿道,不痛不痒的提了几个问题,言不由衷的夸了几句,卸下葛生等人心防就算完成任务。讨论了几句中黄太乙之类玄而又玄的问题,他很快把话题引到了吃饭这样更实际的问题上。
葛生等人显然早就等着这一刻,他们夸了一通孙策在南阳的新政,随即问起了孙策准备什么时候在汝南实施屯田。南阳虽好,毕竟不是家乡,他们还是希望在汝南屯田。汝南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只要把土地从那些豪强手中抢过来,屯田就可以实施,秋天就能看到收益。
孙策没有直接反对,他问了葛生一个问题:“黄巾能和袁绍和平共处吗?”
葛生等人面面相觑,先后摇了摇头。
孙策接着说道:“从中平元年大贤良师起义开始算,你们在汝南也战斗了七八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巾将领们考虑了一会,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武器差,有的说没粮食,有的说士卒打仗没章法,各种理由都有,也有人自承自己不会打仗,但人数不多。孙策此刻也没兴趣去纠正他们的心态,只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袁绍打过来,你们守得住吗?”
所有的人都哑巴了。过了一会,他们把目光集中到葛生的脸上。葛生咳嗽一声,不紧不慢地问道:“依将军之意,我们只有离开汝南,背井离乡了?”
孙策点点头。“在我看来,这是上策。”
“那还有中策和下策吗?”
“有啊。”孙策笑笑。“下策最简单,投降袁绍,为他打江山。如果他得了天下,诸君之中也许有一两位成为开国功臣,封个侯什么的。”
葛生等人相视苦笑。他们不是没想过这一点,但可能性极小。一是他们门户太低,袁绍根本看不上他们。二是他们要文没文,要武没武,想凭战功封侯基本和做梦没什么区别。孙策说他们只有一两人能成为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是客气话了。
“敢闻中策。”
“中策就是集结优势兵力,强者为兵,守城备战,弱者为民,耕田织布,自力更生。”
孙策掰着手指,给葛生等人算了一笔帐。大大小小的汝南黄巾全部集结起来,大概还有四五十万人,战士十余万,真正能战的精锐大概有三五万人。兖州、豫州无险可守,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要是和青州黄巾联手,情况就不一样了。青州黄巾有百余万人,战士二三十万,精锐至少有十万左右。
十五万精锐足以守住淮水一线,而一百多万人耕地织布也足以供应这十五万大军,不用担心后勤补给供应不上。至于军械,南阳可以提供帮助。不仅如此,讲武堂还可以帮黄巾军培训将领。
黄巾人多势众,却一直在打败仗,不是因为黄巾战士不行。官兵也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和黄巾军精锐的战力差不多,战斗意志甚至不如向死求生的黄巾军战士。他们的优势在于训练有素的将领。如何统兵作战,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学的,别说普通的黄巾将领,就连大贤良师张角也是半桶水。黄巾军拥有优势兵力,却被皇甫嵩等人迅速击败,归根到底是没有真正合格的将领,不会打仗。
孙策可以担负这样的责任,去年全歼两万西凉精锐的战绩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不仅如何,讲武堂也能培养大量的中下层军官,补上黄巾这薄弱一环。
因此,如果他们能三方联手,互通有无,控制豫州甚至兖州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葛生等人心动不已,却没有立刻答应孙策。孙策说得是好,但大家非亲非故,他凭什么无缘无故的帮他们?万一他和袁绍一样,想把他们吞并了,那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与青州黄巾相比,他们实力较弱,没什么信心去说服青州黄巾。
见葛生等人犹豫,孙策心知肚明,他装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说道:“葛大帅,听说你和许褚较量过?”
葛生的脸抽搐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明状的恐惧。
“你觉得我的这个卫士和许褚相比如何?”孙策一指典韦,笑盈盈地说道:“如果我说我能击败许褚,你相信吗?”
第344章 不玩虚的
典韦上前一步,走到葛生等人面前,居高临下,环顾四周。
典韦身高八尺以上,比普通人高一头,而且膀阔腰圆,长得又凶,浑身著铁甲,佩长刀,静静地站在孙策背后时没什么感觉,此时逼到葛生等人面前,横眉冷目,不用说一个字,就足以震慑在场的所有黄巾将领和一旁的亲卫们。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倒拽牛的许褚,至少在体量上,典韦和许褚不相伯仲。身大力不亏,这是常识,不用孙策解释,他们也清楚。怪不得孙策只带一个人就敢闯他们的大营,原来他是有备而来啊。人都是怕死的,如果不是对典韦的武力有足够的信心,孙策根本没必要冒这个险。
“请葛大帅带路,我想去会会这个许褚,可否?”孙策很客气,也很自信。
葛生一口答应。
孙策随即带上典韦、陈到和义从步骑,加上秦牧率领的骑士千人,再加上葛生等人两千多人,总共四千多人,浩浩荡荡,赶往谯县城外的许褚家。
谯县是豫州刺史部的治所,刺史部的从吏自然要随行。不过孙策名声不好,许劭吐血的事传出之后,不少人都辞官不干了,缺员非常严重,来迎接他的只有寥寥数人,称得上名士的只有别驾武周。
武周字伯南,竹邑人,是秦汉之际赵王武臣的后人,入汉之后也是官宦世家。他父亲武端做过九江太守,还封了临颍侯。武周本人有才学,名声也不错,被称为雅士,现在是豫州刺史府的别驾,几个主吏中唯一在职的。看得出来,武周对孙策也没什么好印象,之所以来迎,只是出于无奈。比起宁可辞官不做也不愿意搭理孙策的桓家、丁家,他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孙策也没什么兴趣和这些名士打交道,反正州里政务已经让杜袭代理,他和这些名士保持井水不犯河水就行了。他只和一个叫郑札的文学从事聊了几句,倒是谈得来。他透露了想为袁术请谥的意思,郑札听了,主动请缨,愿意为孙策写奏疏,而且很自信,倒是让孙策很是意外。
蔡邕写信给他的弟子阮瑀、路粹,但是这两人一直没有消息来,孙策也不知道他们是被什么耽误了,或者是干脆不想来,暂时也顾不上。郑札愿意代劳,他自然求之不得。他对郑札没什么印象,现在却是感觉不错,自然多说了两句。
“郑君认识曹孟德吗?”
“自然认识。”郑札笑道:“听说将军与曹孟德亦敌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