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1 / 1)

策行三国 庄不周 4407 字 21天前

赵俨瞅瞅庞统,厉声喝道:“黄口孺子,战场凶险,袁将军殷鉴在前,你身为侍者,不知劝谏将军,只知道阿谀奉承,是何道理?若是将军像袁将军一样有所不讳,你担得起责任吗?”

庞统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孙策皱皱眉,猛然惊醒。赵俨的话说得难听,却很有道理。袁术为什么会死,就是因为他太轻率,以百余骑去追击曹操。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决定。他亲自与张辽决斗,其实和袁术一样冒失,不管他有多么充分的理由。

赵俨说得对,其实他就是享受这种感觉。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

“伯然,你说得对,这是我的不是。”孙策示意庞统退后。“多谢你的提醒。”

赵俨盯着孙策看了片刻,见孙策眼神真诚,并非作伪,这才拱拱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望将军不仅能坐而言之,更能起而行之。将军虽然占据了宛城,但根基未固,忧患重重,得之易,失之更易。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将军可不勉哉。”

孙策悚然而惊,再次躬身致谢。“伯然非我臣,乃诤友也。”

赵俨坦然受了一礼。“将军,我去见张辽吧。”

孙策权衡了一下,点头同意。

……

赵俨来到张辽面前,命人送上礼物。

“道不同,不相为谋。孙将军虽然感念故友,但他现在是南阳之主,守土有责,不能坐视西凉兵荼毒百姓,却在此与张校尉戏斗。若张校尉心中尚存道义,弃暗投明,孙将军欢迎之至。若张校尉一意孤行,便统大军来战,杀个你死我活,不必效此儿童游戏,惹人笑话。”

张辽眯着眼睛,打量着赵俨,羡慕不已。赵俨很年轻,但谈吐不俗,官话里带着一些颍川口音,应该是颍川人,但他的服饰显示他是军正,虽然品级不高,却是军中极其重要的职务,非主将亲信不能担任。赵俨能代替孙策来见他,已经说明了他绝非普通军吏。

孙家也是寒门出身,看他谈吐应该也没什么文化,为什么他却能得到这样的士人支持?

张辽很客气的拱拱手。“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颍川赵俨。”

“孙策擅取南阳,张辽奉朝廷之命征伐,这弃暗投明从何说起?还请先生指教。”

第237章 掩耳盗铃

赵俨负着手,斜睨着张辽,语气很生硬地说道:“年初徐荣寇我颍川,校尉可在其中?”

“那时张辽尚在洛阳,未曾与会。”

赵俨脸色稍缓,勉为其难地说道:“既然如此,看在孙将军的面子上,就与你说道说道。”

张辽哭笑不得,却还是很礼貌地命人送上酒食,请赵俨入座。赵俨双手负在身后,傲然而立,连坐下来的兴趣都没有,更别说与张辽共饮了。“校尉大概觉得天子在长安,董卓为太师,徐荣乃董卓所任大将,便能代表朝廷,而孙将军无朝廷任命,自据南阳,便是逆臣,所以你是明,他是暗,对吧?”

张辽不置一词。

赵俨冷笑一声:“这样的鬼话,恐怕校尉自己也不信吧?”

张辽紧闭着嘴唇,一声不吭。

“董卓身为大将,拥兵自重,之前已经屡次违抗朝廷诏书,先帝荒悖,养虎为患,何进愚蠢,引狼入室,终为虎狼反噬,身败名灭。董卓以武力夺权,最初还能矫情自饰,招诱名士,引进诸贤,可是不久就故态复萌,驱洛阳百姓西入长安,烧毁京都洛阳,又纵士兵屠戮百姓,二百里内无孑遗。变乱朝廷制度,擅自废立,先是自为相国,又自为太师,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就算是当年篡汉的王莽都没有这么放肆。他眼里还有天子,还有朝廷吗?”

赵俨声色俱厉,张辽垂下了眼皮,不敢与他对视,却抑制不住脸上一阵阵发烧。董卓做的这些事,他比赵俨清楚,只是一直不肯承认而,现在被赵俨当面斥责,他更是无言以对,脸上臊得慌。

“你们自以为奉命征伐不臣,却肆意掳掠百姓。孙将军没有朝廷的任命,但他为救百姓不惜以身犯险,身先士卒,一战而解郦城之围,解百姓于倒悬,此乃正义之师,王者之师。你们战败逃跑的时候没有听到郦城百姓的欢呼吗?还是你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孙将军怎么会和你这种愚蠢的人称朋道友?”

张辽的脸上火辣辣的,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赵俨抬起一只手,指指天。“昊天昭昭,赏善罚恶,虽有迟早,终究不爽。以桀纣之尊残暴不仁,天尚不能容,何况董卓匹夫。当此之时,他不思悔过自省,还精锐尽出,以为能天下无敌,真是愚不可言。一旦长安生变,朝廷诛杀董卓,尔等附逆者又岂能置身事外?你自以为奉命出征,却与坐于积薪之上玩火无异,须臾火起,尸骨无存。张校尉,亡羊补牢犹未晚,你还不知道孰明孰暗,不理解孙将军的一片苦心吗?”

赵俨说完,一甩袖子,扬长而去。

张辽脸色大变,起身欲叫住赵俨,却没开口,迟疑了片刻,又坐了回来,一阵阵冷汗透体而出,瞬间浸湿了战袍。

赵俨的话提醒了他。杀人者,人恒杀之,董卓杀了那么多大臣,杀了那么多百姓,想杀他的人多得数不清,否则他不会在郿坞筑城积粮。能够保护他的人只有西凉将士,此刻西凉精锐尽出,两路征讨南阳,一旦长安生变,谁能保护他,谁会保护他?

张辽立刻想到了王允。王允是并州名士,年轻时就以直道而行成名,为了与宦官对抗,不惜死在狱中也不肯低头。他突然依附董卓,这个转变太突然。如果说一开始没认清董卓的真面目,他这么做还情有可由,现在董卓凶残的面目已经表露无遗,他还依附董卓就显得很反常了。

还有,征讨南阳好像就是王允的主张。

张辽越想越怕,浑身冰凉。他觉得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希望。如果说有希望,那孙策就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他的兄长张泛还在徐荣的大营里,而徐荣又那么信任他,为此不惜和西凉诸将生隙,他又怎么能置徐荣于不顾,只身投降孙策?

张辽想了很久,连夜起营,赶回析县大营。

……

娄圭修城修得不错,孙策给文聘面子,任命娄圭为军司马,协助文聘守郦城。

娄圭感激不尽。军司马虽然只是千石,但理论上也可以领兵作战,将来立了战功还可以升迁。比他之前统领万人肯定差得很远,可是今不如昔,哪里还敢奢望太多。相比于曹操的貌似信任,实际上却狠狠坑了他一回,孙策这么做已经很宽容了。

紧接着,孙策接到了桥蕤的消息。徐庶已经到达武关,武关也安然无恙,但是东西两侧都有西凉兵。因为消息不通,武关的将士一度比较紧张,以为南阳已经失守。见到徐庶,得知宛城无恙,军心大定,桥蕤有信心守住武关。徐庶有勇有谋,已经被他任命为佐军司马,协助镇守武关。

最后,桥蕤表达了对袁术的哀悼,表示尊重袁术的遗命,接受孙策的指挥。

孙策松了一口气。得知徐荣突入南阳,他差点怀疑桥蕤献关投降了呢。现在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他的担心暂时可以放下了,有徐庶协助桥蕤镇守武关,武关的安全又多了一份保障,徐荣想顺利离开南阳可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新的疑问又产生了。徐荣究竟是怎么进入南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用兵讲究以正守,以奇胜,以奇兵突入南阳固然有先声夺人之利,但一旦形势不利,他就要承受辎重不足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不符合用兵常识,特别是对于徐荣这样的名将来说,这是根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孙策对着地图想了很久,还是觉得无法理解。他决定发挥集体智慧,请诸将来商议一番。这个问题弄不明白,他心里总觉得不对劲。

时间不长,秦牧第一个赶到。他抖落身上的雪花,呲牙咧嘴地挠着手。“这什么鬼天气,刚晴了没两天又下雪,比塞外还冷,冻得我这手上都生疮了,挠着又疼,不挠又痒。”一边说着一边赶到火塘边伸手烤火。

文聘走了进来。“依我看啊,这都是你们关中人带来的。南阳以前可难得下雪,像今天这样接连下了两次雪的事更是绝无仅有。”

孙策没说话,盯着秦牧又红又肿的手,嘴角微挑,眼神得意中透着一丝说不出的阴险。秦牧吓了一跳,连忙把手缩了回去。“将军,你这什么眼神?”

孙策笑道:“孟长,你麾下的骑士是不是和你一样,都被这冻疮折磨惨了?”

第238章 娄圭献计

秦牧叫苦不迭,连声抱怨。

他虽然出身不错,从小衣食无忧,却不骄生惯养——可能对他说,上升空间小,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加入孙策所部之后,为了赶上其他各部,他训练得很刻苦,从来没听他抱怨过。可是一提到冻疮,他立刻收不住嘴了,开始了祥林嫂般的控诉。南阳这鬼天气,真把他们害惨了。

当然,也可能有趁着这个机会倒倒苦水的意思,可是情况基本属实。他营里的骑士有一半生了冻疮,手、脚、耳朵,多少都有一点,最严重的已经无法战斗。

文聘很意外,他一直以为关中更冷,那里的人更抗冻,没想到秦牧他们这么惨。

孙策却了然于心,他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想到而已。他的思想来自两千年之后,他的身体却习惯了南方的潮湿,南阳虽然是中原,却有着不输南方的温暖湿润,与江南没太大区别。反倒是秦牧这样的关中人翻越秦岭来到南阳,气候差异大,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更大。

冰疮是湿冷所致,真正到了塞北的大寒就不是冻疮了,而是直接冻伤、冻死。冻疮不会致命,但冻疮的可恶之处在于又疼又痒,严重的还会溃烂,特别是手脚,严重影响生活。

关中人如此,那并州人、凉州人呢?幽州人呢?

“冻疮是因为气血不畅,湿度过大,回头让医匠给你们准备点丹参和姜汤,去去湿气,平时多练练拳脚,活络活络血脉,可能会好一些。”

“是将军你练的那种拳吗?”

“导引术也行,总之是要加强气血流通。放心吧,南阳这么冷的天气不多见,过些日子回暖就好了。骑士也不能只练骑射,练练拳脚对你们有好处。”

秦牧感激不尽,连连致谢。孙策提供缓解冻疮的建议是一方面,关心他们更暖人心,普通将领很少对部下如此用心的。经常有人说慈不掌兵,对部下太好,有了感情,一旦打硬仗伤亡太大会不忍心,所以心硬一点的好。话虽如此,谁不希望上官对自己好一点呢。

说话的功夫,董聿等人也先后赶到,就连娄圭都来了,围着火塘而坐,一边烤火一边说话。孙策把自己的疑惑说了一下,询问各人的意见。话音刚落,娄圭就说道:“将军,南阳四通八达,出入的通道很多,即使是对关中而言也有好几条路,只不过将军手中的郡舆图上没有标明。”

黄忠等人相视而笑,娄圭急于表现自己的意图太明显了。

“你说说。”孙策示意庞统拿笔墨过来,摆在娄圭面前,又取出一幅新帛铺平。娄圭搓搓手,提起笔,先画了个南阳郡草图,只占了中间的一小部分,然后开始画南阳周边的其他部分,一边画一边解说。

“南阳本是夏都,商周时有邓谢申大小数十国,春秋时楚国北上争霸,设宛邑,就是看中南阳的地理便利。向东经叶县、方城,可进入汝南,向北经鲁阳关,由三鸦古道可进入伊洛,由析县北行,可入弘农,西行有武关道、丹水入关中,溯沔水而上可直入汉中。由关中入南阳至少有三条道,武关道只是最便捷的一条……”

孙策看着娄圭在地图上勾画,感慨不已。娄圭说的有些他知道,有些他不知道,但有一点很明显,他对细节的把握远远不如这眼前的这些人。一来史书上不可能记得这么细,二来就算记了,他也未必留心。毕竟不是研究历史的专业学者,谁会关心一个县城的归属划分,又怎么可能留意到这背后的原因啊。

关于徐荣是怎么进入南阳的,蔡邕有过疑问,庞统觉得他可能是循均水而入,理由是段煨曾经驻扎在华阴。现在听娄圭这么一说,才知道徐荣还有可以从商南循丹水而下,一路直插丹水县。这条路不如武关道便捷通畅,但依然有机会,特别是冬天水浅的时候,有不少河岸地可以通行。比起由华阴翻越熊耳山,循均水而下,这条路更短。

总之一句话,武关道是最适合大规模行军的道路,却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当然,这并不能推翻徐荣现在的困境。特别是沿丹水的那条道,顺水而下还有点机会,逆水而上可就难了,绝对和武关道不能相提并论。

孙策很满意,问道:“如果你是徐荣,你现在会怎么办?”

“那还用说,当然是四处掳掠,搜集军资了。兵法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此疲敌强我之计也。就算徐荣从武关道而入,他也会这么做,何况是现在?从时日计,徐荣入境之时,秋收早已结束,不仅各户存一年之粮,县仓更积有大量租赋。这些租赋原本都应该解送宛城,因为战事,这些都滞留在各县。”

“一个县大概有多少粮?”

“这和各县户口、垦田数有关。如果考虑到西凉兵凶残无道,竭泽而渔,哪怕攻破一个县城,他们就能抢到足支一月之粮。”娄圭露出些许迟疑。“所以……将军如果想击败徐荣,还是尽快进兵为妙。”

“且——”秦牧冷笑一声:“你是收了谁的好处,来做说客的吧?徐荣有两万多人,又有骑兵,我们只有一万多人,骑不满千,凭什么击败徐荣?”

孙策不动声色的环顾四周。娄圭最后的建议意图太明显,秦牧的怀疑不无道理。就双方目前的实力来看,他根本不具备击败徐荣的条件。据城而守还有可能,主动进攻和找死没什么区别。即使不考虑对方是曾经击败曹操和老爹孙坚的名将徐荣,这种建议也不合理,说他一句居心叵测不算冤枉他。

娄圭面红耳赤,刚才的意气风发一扫而空。

文聘眉头微蹙,沉默如泥塑。黄忠一动不动,若有所思。董聿、郭暾和秦牧一样,神情不屑,眼神不善,只是没有像秦牧一样出言不逊而已。

娄圭急了,长身而起。“将军明鉴!我不是收了谁的好处,来做说客,而是为将军着想。将军,你麾下的将士有多少是南阳人?将军此刻纵敌残民,见死不救,他们会怎么想,如果徐荣东进,将军会不会抛弃他们,看着西凉兵毁弃他们的家园,杀戮他们的家人?将军就不担心他们对将军失望,离心离德吗?”

第239章 攻守之争

孙策心中一动,欲言又止。

董聿、郭暾不是本地人,他们可以只从胜负得失来评估战事,趋利避害,可是娄圭不能这么想,他是本地人,做不到完全理性。黄忠、文聘可能也是这么想,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如果不是被秦牧刺激一下,娄圭大概也会点到为止,不会说得这么直白。

“汉升,仲业,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黄文二人互相看了一眼,转身向孙策拱手施礼。黄忠说道:“将军,身为武者,当除暴安民,身为将军,守土有责。我们既是武者,又是将军,守护南阳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身为将领,我们又不能擅行其事。将军若战,我与仲业愿为先锋,死不旋踵。若将军欲退,我们也能理解,唯将军之命是从。”

孙策看着文聘。“仲业?”

文聘再拜。“黄汉升所言,即是文聘心声。”

“心声?”外面传来一声冷笑,赵俨推帐而入,一股寒意扑面而来。他抖落肩头雪花,如刀锋一般的眼神扫过黄忠、文聘。“身为将士,闻鼓而进,闻金而退,令行禁止,这才是你们的天职。孙将军既为南阳之主,难道不知道守土之责,还要你们来提醒?战与不战,只在于利与不利。敌弱我强,战之可也。敌强我弱,知其不可而为之,岂不是自取死路?一旦战败,你们怎么守土,向徐荣投降吗?”

黄忠、文聘寒着脸,一声不吭。

赵俨背着手,缓缓走到孙策面前,沉声道:“将军,近日营中将士议论纷纷,军心浮动,屡禁不止。俨以为黄汉升、文仲业治军不严,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孙策还没说话,黄忠、文聘离席拜倒。“请将军执行军法。”

娄圭僵在那里,愣了片刻,走到文聘身边,也跪了下来,叩头道:“娄圭昧死,敢为将军进言。若将军以为可,娄圭愿身持刀戟,为将军前驱。若将军以为不可,娄圭愿一死以谢黄汉升、文仲业。”

赵俨厉声道:“你这是要威胁将军吗?”

娄圭大怒,抬起头,大声喝道:“赵伯然,你忘了徐荣是如何肆虐颍川,烹杀李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