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1 / 1)

在门外顿了许久,她才提步走进去。

书架上除去那些竹简书籍外,还多了一本厚厚的手札。

简宁拿下那本手札翻开,里头竟全是竹简后文的译文,上头还有红色朱批,都是出自周行之手。

吴掌柜上来时,便见到简宁正呆楞楞的看着手札。

手札是沈昭走之前担心简宁会有些地方不懂,特意在简宁养病那段时间过来整理的。

那时他见沈昭为这个几乎日日忙到半夜,还不解问过沈昭,为何不直接将那文译出来给简宁誊抄,还非要在译文上添那么多批注。

沈昭却笑说,“比起直接让她誊抄的译文,她应当会更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译。”

吴掌柜终是没有进去打扰简宁,只摇了摇头默默下了楼。

薛宴顾妤走了,沈昭也走了,简宁在梁州的生活再没了波澜,过得平平静静。

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柳绿花红的四月,河道边上的柳枝都发了新芽,映得河水碧绿。

孟夏那幅耗时整整三个多月的巨幅松林图也终于完工。

这日简宁陪着她去梁州城里交刺绣。

刚到渡口边上,就见到船夫都聚在一起在议论。

“听说啊,是那位定国公世子沈昭,活着回去了,还一状告到了陛下那儿。”

“这安王也忒大胆了点,当着文武百官拒不道歉,那不是打陛下的脸吗?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也实属自作孽啊!”

这话没头没尾,简宁听得有些糊涂。

还没待她再细听下去,常叔便过来招呼,“简姑娘是要去城里?”

简宁点了点头,同孟夏上了船。

坐稳后,简宁又想起方才他们似乎提到沈昭和安王,便问道,“方才听常叔你们讨论,这几日京中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常叔知简宁是打京里来的,想是在京里应该有不少朋友,所以对京中动向好奇了些。

他摇着船桨,道,“我也不是很清楚,只听说安王惹了众怒被贬了。”

简宁闻言愣了好一会儿,她记得前世安王是在幼帝继位第二年被以谋反之罪处死的,今生竟也发生了变化。

想到方才他们还提到沈昭,便又问,“常叔能否细说?”

大周百姓相对还是较为自由,也可公开议论朝中之事,常叔对俩姑娘亦没防心,便把他所知道的一一道了出来。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太后寿辰那日。

今年是太后七十岁寿辰,而太后身体也日渐虚弱,太医说这许是她过得最后一个大寿。

是以,各地藩王都赶着回了京,文武百官也都在那天入了宫赴宴,连病倒的皇帝都由人扶着起来,亲自主持大局。

然而就在诸王百官们喝得正尽兴的时候,原本据传遇刺身亡的定国公世子,兵部尚书沈昭却突然入了宫,状告安王派人刺杀他,是他找了具尸体瞒天过海这才活了下来。陛下原不想在寿宴上把这事闹大,榆阳长公主、定国公夫妇却皆跪在地上,请求陛下为他讨回公道。

陛下无法,只能象征性地问了安王两句。

哪知安王醉酒,拒不承认他杀了人,还反说是沈昭诬告。

沈昭也是个话不多的,当即便让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呈了好些证据,这证据一呈上去,满朝哗然。

那里头不光有安王刺杀沈昭的证据,更是有安王联络各地藩王起兵的亲笔书信,吓得牵扯在内的几位心惊胆战。

安王毕竟是陛下的亲兄弟,陛下不愿在众人面前处理这件事情,只想让安王跟沈昭道歉以后,私下再查。

哪晓得安王非但不道歉,还凶相毕露,大骂沈昭奸臣,挑拨天家关系。

可沈昭拿出来的那些谋反证据可都是实打实,并非捏造的,先前皇帝还因袒护安王和榆阳长公主离了心,此时也都心寒了,只好下令将安王带到京郊先软禁起来。

这分明就是想保住安王的面儿再说,谁想那安王是个不识相的,非但不知感恩,还连陛下一起骂了起来。

百官实在看不下去,纷纷上奏要求严惩安王。

陛下也对安王大失所望,这才下诏削去了安王和其子的爵位,将其废为庶人。

“这可不是自作孽吗?”常叔摇头啧啧。

孟夏也蹙眉叹道,“那安王也忒过分了,好在陛下仁慈,不然他哪还能留下性命?”

简宁笑了笑,却觉得未必。

从当今年轻时登位的手段来看,这位可算不得什么仁君。

而安王虽然糊涂,却也不蠢,断不可能在明知道沈昭死在他的地方会导致什么后果的情况下去杀沈昭。

先前沈昭死讯传来,陛下顶住压力不肯处置安王时,她还以为陛下也是知道安王无辜,如今却是恍然明白过来,陛下这是动了削藩的心思。

可削藩若一个不小心,便可能会引发藩王众怒,导致天下大乱,所以陛下和沈昭便就做了这个局,拿势力最大却最是冲动的安王开刀。

先是用调令一事弄得安王乱了分寸,又用沈昭的死逼得安王生出破釜沉舟的心思,接着皇帝又病倒和袒护让安王放松警惕,同时也给他煽上一把火,从而收集他谋反的证据在诸王和文武百官面前一锤定音。

如此既名正言顺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安王,又震慑了其他藩王,还落了个仁君的美名。

还真是一石三鸟。

只是她有些想不明白,前世陛下可是至死都没有过削藩的动作,今生怎么会突然改了想法?

正想着这一点,便听到常叔说,“到了。”

简宁收了心思和孟夏谢过常叔之后上了岸。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夏为了这幅雪中松林图的刺绣耗费了颇多的心血,却也买了一百两银的好价钱。

两人高兴,就在梁州城逛了一整天,才拎着大包小包回了秋山镇。

然而一回家,便看自家门前守了好些人,各个站姿如松,一看便是练家子。

为首的那个,年约四十,面白无须,一身锦袍,气度不凡。

孟夏见着这阵仗来有些杵,简宁却在看到来人时怔在了原地。

这人她前世随薛宴进宫时却是见过一次的,正是陛下如今最为宠信的宦官——刘喜。

刘喜朝简宁行了一礼,笑得和蔼可亲,“我们家主子想见简姑娘一面,不知简姑娘是否方便?”

第44章 软肋

刘喜是宫里五大监之一, 且现在深受陛下宠信, 他的主子是谁,可想而知。

简宁朝刘喜行了一礼, 客气问道, “不知您的主家现在何处?又是为何要见我?”

刘喜亦回了一礼,笑容可掬,“我家主子在京城,至于为何要见姑娘, 我也不清楚,姑娘去了便知道了。”

孟夏并不认识刘喜, 一听这人要带简宁回京还不说明缘由,当即挡在了简宁前面, 道,“我们又不认识你们, 为什么你们主子要见我家姑娘就要去?”

刘喜身后的人听得孟夏如此出言不逊,当即便要动作, 还是刘喜抬手阻止了他们,而后道, “我们主子要见人, 还从来没谁敢拒绝的, 我劝姑娘三思。”

虽依旧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 语中却不乏警告。

孟夏正欲再同他争论,简宁却是拉了拉孟夏,而后对刘喜道, “我随您回去便是,只是京城路远,我得先收拾些行李。”

刘喜见简宁如此的识相,倒是满意笑了笑,道,“那我便在外头恭候姑娘了。”

进得屋中,孟夏依旧愤愤不平,“姑娘!那些人的主子是谁都不知道,你怎么就答应了他们?”

说完又想起姑娘从头到尾都没问过那人的身份,只问了他家主子在何处,她恍然大悟看着简宁,“姑娘你知道他家主子是谁?”

简宁倒了杯水给孟夏,待她喝了之后,才循循道,“身在京城,想要见谁还从来没人敢拒绝,连一个传话的都架势十足,这三样并在一起,你想想他家主子会是谁?”

思及外头那人方才的气势,再联系姑娘方才提的那三天,孟夏惊得一身冷汗,“您的意思是……他家主子是宫里的?”

简宁点了点头。

孟夏瞬间急了,“宫里的人为什么要见你?你好不容易从京城逃出来,如今又要回去吗?”

简宁看了眼外头,叹息道,“现在回不回去,怕是由不得我们说了算。”

她也不知今上为何突然要见她,更不愿意回到那地方去,可先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今日瞧着刘喜身后的阵势,怕是也由不得她拒绝。

孟夏瞧见外头那站得笔直的数十个侍卫装扮的人,也知道简宁说得不无道理,当即道,“那我这便就去收拾东西,我同姑娘一起回去。”

简宁原想说她这次回京也不知是个什么境况,刚准备劝孟夏留在这里,孟夏却是先她一步开了口,“姑娘你也别想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这辈子我跟定你了,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小姑娘说完也不管简宁回应,就转身进了房间,开始收拾东西。

简宁看着孟夏忙碌的背影,默了良久,终是无奈笑了笑。

罢了罢了……

今上现在若是真想拿她怎么样,就不会大费周章让刘喜亲自过来梁州了,想来至少她见到今上之前,应当不会有性命之忧。

以后的事情,便以后再说。

刘喜带着她们一路马不停蹄,原本需要一个月的路程,不过半月便到了。

进宫后,刘喜也没带简宁去见任何人,只径直将她到了一处宫苑。

“这是芳华殿,这几日姑娘便就先暂时住在这儿。”

简宁闻言,看了看四周,却发现此处是一座孤殿,离周围的宫殿都很有些距离,院子里种了两株梅树,梅树看起来似有些年龄了。

院子里宫人寥寥无几,各自扫洒忙碌。

几人刚踏进月亮门,里头便有人笑着迎了出来,“见过刘公公。”

迎出来的那人三十四、五岁,肤白凤眼,看着有些干练。

刘喜对着谁都是笑眯眯,这会儿亦笑着道,“咱家这便把简姑娘交给余姑姑了,还望姑姑好生照料。”

余姑姑忙点头应是,态度恭谨得很。

刘喜又对简宁道,“我这便先回去复命了,姑娘若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同余姑姑讲。”

余姑姑恭敬送走刘喜,才转过头对简宁行了个礼,道,“姑娘请随我来。”

***********

定国公府,梧桐苑。

安王被贬为庶人以后,德庆帝便借着机会把禹州兵权收了回来,而当初同安王书信往来牵涉其中的几个藩王,都被留在了盛京,唯有秦王因为大病且又素来安分逃过一劫。那些被留下来的藩王们虽依旧被好吃好喝招待着,却也都胆颤心惊坐立不安,沈昭和杨信乘此机会各个游说,藩王们为了自保,终是答应了调令。

自此,多地藩王领重兵的格局被打破,便是重新建立起势力,也得许多年以后,算是暂时解除了藩王对朝廷的军事威胁。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