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 / 1)

扶风梁氏与青阳傅氏同为煊赫数百年的世家,素来交情不薄。

年少时的梁锦棠个性阴鸷乖张,梁家上下束手无策,只好将他交由傅懋安管束。从七岁至十六岁入河西军麾下从戎之前,那十年的岁月,他几乎就是在傅家长大的。

虽未行过拜师礼,可梁锦棠确实是傅懋安在世时唯一亲授过的人。

当年傅懋安疾病辞世之际,梁锦棠正在边境领河西军与成羌苦战;直到战事稍定,援军赶到,接手战场,圣旨宣召他回京,他才得以前往傅懋安坟前祭拜。

梁锦和怕三弟是因谢世伯的话忆起这桩旧事而伤怀,这才不放心跟了出来。他是家主,又是兄长,素日里对这个三弟关怀不多,也是这个三弟一向不大亲近人的缘故,其实他是很享受兄友弟恭之和乐的。

“并不是为着这个,”见兄长忧心忡忡地望着自己,梁锦棠面无表情地将目光挪向院中凉亭,“大哥,你有没有那种,每每听见便会心中发毛的……一句话?”

梁锦和听得一头雾水,却还是很欣慰于三弟难得的吐露心声,于是关切地追问:“什么话?”

“算了,大哥可转告谢世伯……”踌躇半晌的梁锦棠长长吐出一口郁气,神色莫测地对上兄长茫然的目光。

“虽说傅维真年幼,傅云薇也早已嫁做人妇,可青阳傅氏嫡系血脉并非就没别人的。”虽说那人好像也并不多出色。

“啊?谁?”梁锦和闻言大惊失色,心道莫非傅伯父当年还有不为人知的私生子?

梁锦棠像是看穿他的想法,不客气地给了他一个凶狠的白眼,却避而不答。

“算了,若是不能说的事,那便不谈了,”梁锦和体贴地话锋一转,“不过,为兄还是很想了解,那句你一听就会心中发毛的话,究竟是什么?”

梁锦棠立马瞪了兄长一眼,见兄长目光执着又诚意,只好语带寒气地道出:“‘我有一个女儿……’。”

兄长哈哈大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一副爱莫能助的幸灾乐祸。

对兄长的误解梁锦棠并不想分辩。

许多事,他自己知道就行了。

比如,那句他一听就会发毛的话,其实是——

我有一个女儿。

她叫傅攸宁。

她是这天底下最勇敢的好姑娘。

*****************************

与梁锦棠的渊源?

索月萝的这个问题直到次日入夜时,仍萦绕在傅攸宁心头。

这两日她总是反复想起十四岁之前在青衣道的时光。

那时习武苦,读书苦,时常跟着一群没长几岁的师兄师姐出外行走江湖更苦。

仅有的温软时光,便是隔三差五收到父亲自帝京千里发来的家信。

父亲常在信中与她讲起家中闲事,讲他自己幼时在东都老宅时的见闻,讲帝京风光,族中人情,太子新立,长姐在学堂闹过的笑话,母亲发过的脾气,与家中交好的几大世家之间盘根错节的情谊与利害……

年幼时识字有限,每每收到家信,只能执拗地央着师父替她念一遍。

开蒙后她在识文断字上很是下过一阵苦功,为的就是不愿错漏家信中的一字一符。

她自幼寄养在外,多年来从未踏进傅府一步,却凭着父亲的一封封家信,倒也从未错过家中大小消息。

七岁那年,在她终于可以独自看完的头一封家信中,父亲新添了一笔内容:

为父新收一徒,较你与云薇只长数月,却性子顽劣桀骜,竟连声师父也不肯叫的。

不过吾儿不必担忧,为父少年时也曾号称“东都小霸王”,对这样被骄纵的熊孩子岂有治不了的?照死里打一顿也就好了。

对了,还未将他的身世说与你听。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扶风梁氏七十一代,排行第三,字齐光。

从那之后的很多年里,父亲的家信里总是常常出现关于“梁家老三”的种种。

譬如,某年某日梁家老三试图逃离傅府,还没翻上院墙就被扯下来险些打断狗腿;

又譬如,梁家老三不肯老实练武,被一句“我女儿已在江湖上小有名声了你竟还只会闹小孩子脾气简直可笑可耻”给激得,活生生倔气地蹲了一个通夜的马步,导致好几日下不了床;

还譬如,梁家老三悟性极佳,不足三年竟已能在父亲的追打下撑过百招了……

凡此种种,年复一年。

在那段漫长的江湖岁月中,傅攸宁从未见过这个人,却始终熟知关于他的一切。扶风梁氏的老三齐光,仿佛就是在她身旁一同长大的,亲切又遥远的玩伴。

若真要说清傅攸宁与梁锦棠的渊源,大概就是——

原本,是可以青梅竹马的。

傅攸宁笑意模糊地停下脚步,抬头看着夜空中银月皎洁,心中诸多感慨。

从青衣道到帝京,这一路再远也不过千里,她却走了整整二十二年。

如今她已是二十四岁高龄,这一路行来的种种艰难,舍弃了什么,错失了什么,她清楚;而这些究竟为的是什么,有时她却并不确定。

银月在上,春夜清风拂面,带起点点寒意。

傅攸宁不动声色地收起思绪,缓缓敛了唇角的笑,右手暗暗搭上腰间的小银弩。